上金貝古墓裏的曆史隱情
公元1402年,打著“靖難”旗號起兵反抗朝廷的燕王朱棣,帶領燕兵,終於攻破了南京城。頓時間,皇宮成為一片火海。混亂中,建文帝不知所蹤。此後600多年間,史學家一直在苦苦尋覓著建文帝的下落,可是毫無結果。到了2008年,福建寧德上金貝村一座神秘的大墓引起了世人的注意,有人說這就是消失了600多年的建文帝死後的陵墓。一時間,上金貝古墓名聲大噪。
2008年年初,一位當地的幹部在規劃上金貝村的旅遊線路時,意外地發現了這座規格和形製超乎尋常的神秘古墓。隨後,在這年的2月3日,福建省的考古專家便來到了這裏進行考察。
經過6天的探究,專家們確定,這座古墓大約建造於元末明初,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而且這座古墓也是福建省發現的規模最大、最為奇特的古墓。
在人跡罕至的荒山中,經常會有一些不知名的古墓出現。同樣是位於山中的上金貝古墓究竟奇特在哪裏呢?
專家解釋說,上金貝古墓奇特的地方主要在於它的形製。
上金貝古墓前有一座舍利塔,顯示墓主生前應該是一位僧人。然而僧人去世一般隻建塔,不建墓,而這座古墓還建有拜亭,這分明是俗人墓的特征。一座古墓竟然同時出現僧人墓和俗人墓的特征,實在令人費解。那這位奇特的墓主究竟是誰呢?
關於上金貝古墓的墓主,當地百姓都說是一位太監。而且,當地還流傳著這位太監的故事。
傳說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派遣一名金姓太監前往支提山華藏寺送禦賜品。這名太監在路過上金貝時,被這裏的風光迷住,決定在這裏隱居下來,不再回朝廷。隨後,這名太監便在金貝寺落發為僧,死後就葬在了這裏。而這座疑雲重重的古墓就是安放這名金姓太監的舍利塔。
然而,這畢竟隻是流傳於當地的一個傳說,地方史誌中並沒有關於這位金姓太監的哪怕隻言片語的記載,可見憑空捏造的嫌疑很大。
上金貝古墓形製奇特的另一個表現便是整體宏偉、格局獨特。
古墓從內到外,被分成了舍利塔、拜亭和墓坪三大部分,整座墓占地近200平方米。古墓用弧形條石砌成高大圓拱,精致豪華。墓前的石柱高約4~5米,墓壁旁邊牆頭上的雲紋龍頭石雕氣勢恢宏。
自古以來,形製奇特的古墓亦不在少數,人們為何獨獨認為上金貝古墓就是離奇消失的建文帝的陵墓呢?專家認為,上金貝古墓的結構和格局給人的感覺仿佛就是一個縮小版的皇家陵寢,精致豪華的構件絕非一般人能夠擁有,可見墓主的身份定然十分尊貴。而且,墓周圍還發現了蓮花座和火龍珠,這在明朝都是皇家用品。
此外,這座墓比同時代寧德籍的一品大員、刑部尚書兼太子少保林聰的墓還要大。在這個地方,林聰已經是地位和聲望最高的人了,不可能還有地位比他更顯赫的人,除非墓主是外來的顯貴。而在明初,唯一符合這種身份與條件的隻有建文帝。
促使專家們認為這是建文帝陵墓的第二個原因,則是奇特的墓刻落款。
該墓舍利塔墓刻落款為“禦賜金襴佛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但是下麵缺少了朝代和紀年。對此,有的專家解讀說:“圓明”意為“明朝和功德圓滿”,明朝能稱功德圓滿之人,隻有開國皇帝朱元璋。“第三代”是孫子輩的意思,契合了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這一事實。“滄海”是法號,取這個法號有四海歸一的帝王心理。“珠”是俗家名字,是“朱”的隱晦表達,說明墓主姓朱。至於朝代和紀年的空缺,則是有意為之,說明墓主有不能對外人言說的神秘身世。
基於以上原因,專家們猜想,上金貝古墓很可能就是史學家們苦苦尋覓了600多年的建文帝的陵墓。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史學界曾有“自焚說”、“落發為僧說”、“隱居說”和“流落海外說”等多種說法。假如關於上金貝古墓的猜想成立,那麼困擾史學界600多年的建文帝消失之謎也將由此解開。但這座古墓至少被盜掘了3次以上,如今墓室中已經空空如也。那麼,這真的就是建文帝的陵墓嗎?他當年又是如何從南京輾轉來到福建的?一切問題的答案,我們都隻能去那些前人的記載中尋找了。
明末清初的史學家査繼佐是第一個係統地研究建文帝下落的學者,他曾經列舉出了23種當時有關於建文帝下落的傳說,比以往學者的論述多出了兩種,而這兩種恰恰都與福建有關。
《致身錄》記載:“大內火起,帝從鬼門遁去,從者二十二人。”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當朱棣攻破南京城後,皇宮內燃起了大火,建文帝帶著22名隨從從鬼門逃走了。鬼門在當時南京城的光華門內。
對於這段記載,專家們較為認可。原因是鬼門直通秦淮河,可以達到神樂觀。神樂觀位於當時南京城的東南方向,是當時南京城外交通最便利的地方。而近年來,人們在南京城裏發現了多處地下涵洞,這些涵洞是明代皇城的地下水道,也就是史書上說的“鬼門”。這些涵洞的發現也為建文帝從“鬼門”出逃提供了證據。
逃出南京城後,建文帝一行又去向何處了呢?根據清代修的《浦江縣誌》、《蘭溪縣誌》中提到的建文帝在鄭義門及皇回寺隱避的事情,專家們認為建文帝直接從神樂觀逃到了浙江浦江縣鄭義門,而後又轉移到了皇回寺,最終沿著餘姚、溫州一線,進入了福建。
關於建文帝是如何由溫州進入福建,最後又如何來到寧德,目前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明。考古學家們對上金貝古墓的考察打開了建文帝消失之謎的大門。人們對這座神秘古墓的研究仍在繼續,還有更多的謎團等待著人們去解開。
明十三陵無字碑之謎
說起無字碑,人們首先便會想到武則天的無字碑。該石碑不著一字,卻仿佛道盡這位傳奇女帝王的一生,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疑惑和想象。然而,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的明朝十三陵,居然有十二陵都立了無字碑。如此奇怪的現象讓人不由得疑竇叢生。
明十三陵中,隻有明成祖朱棣的長陵的石碑上有碑文,石碑正麵刻著“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9個大字,下麵刻著朱棣兒子明仁宗親自題寫的為其父歌功頌德的碑文3000餘字。其餘十二陵的石碑上都沒有碑文,成了無字碑。
石碑既然已經立下,為何又不鐫刻碑文呢?史書上對這種奇怪的現象沒有記載原因。事實上,不止是今人對此感到疑惑,清朝時期的乾隆皇帝對這些無字碑也是頗感蹊蹺,並且他還在自己親筆寫的《哀明陵三十韻》中提出了這個疑問。
十二陵無字碑從何而來?仔細研究後,人們發現,各陵無字碑的形成原因是不同的。
據史料記載,明十三陵從第二陵開始後的六陵,最開始都是沒有神功聖德碑的。公元1537年,即明嘉靖十六年七月,明世宗對大學士夏言等人說:“皇陵中隻有長陵有神功聖德碑,剩餘六陵都沒有,無法彰顯祖先們的功德,所以應該為他們立碑。”
明世宗的聖旨下達後,大臣們便開始了為六陵立碑。到了公元1542年,即明嘉靖二十一年五月,六陵的神功聖德碑終於全部落成。立碑的目的既然是為了彰顯功德,那麼功德的彰顯自然要通過文字來表達。因此,六陵石碑剛一落成,禮部尚書嚴嵩就奏請明世宗為六陵石碑撰寫碑文。
嚴嵩為何會提出這個請求?這是有原因的。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說過:“皇陵碑記,都是一些儒臣的粉飾之辭,不足以為後世的子孫敬戒。”隨後,朱元璋還廢掉了翰林學士危素為皇陵撰寫的碑文,然後自己親自寫了碑文。此後的皇帝都以此為定製。
明成祖朱棣為孝陵撰寫了碑文,而長陵的神功聖德碑文就是由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撰寫的。從此,帝陵的功德碑文由當朝皇帝撰寫便成了定例。
既然如此,那麼新建成的六陵的神功聖德碑文自然就要由明世宗來撰寫了。但奇怪的是,碑文一事自嚴嵩上奏以後便沒了下文,這六陵的石碑也就成了無字碑。
為何明世宗下旨為六陵修建了神功聖德碑,卻又不撰寫碑文呢?
有人推測說,世宗認為碑文無字,是對祖宗功德無量的最好表達。也有人說,這是世宗推崇道教的結果。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因此世宗認為無字碑比有字碑在境界上要更高一籌。
但這種說法很難讓人信服,因為世宗是以帝係旁支的身份繼承大統的,他登基後曾將自己父親興獻王的墳墓升級為皇陵,並親自撰寫了碑文。假如世宗認為無字碑比有字碑在境界上高一級的話,又何必要勞心勞力地為自己父親撰寫碑文,使自己父親的石碑下降一個等級呢?
可見,讓石碑無字並非世宗的本意。至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人們猜測世宗在撰寫碑文時可能遇到了困難,最終才棄筆不寫。
首先,明仁宗為其父親明成祖朱棣撰寫的長陵神功聖德碑文長達3000餘字,將朱棣一生的“功德”推崇到極致了。這就使得世宗要寫的碑文實在難以超越仁宗的水平,世宗也無法拿出新的文意和文詞了。
其次,就是碑文要詳盡地概括墓主的一生,而世宗缺乏對前六位皇帝的直觀了解,且六位皇帝政績不一,有的可以大肆歌頌,但有的又實在難以找出真正的“功德”去頌揚,這也在無形中難倒了世宗。
基於這兩點原因,世宗最終沒能為六陵撰寫碑文,六陵的神功聖德碑最終也就成了無字碑。世宗的無奈之舉也影響到了後世的皇帝,他們看到祖宗的石碑上都沒有碑文,再立碑時也就不撰寫碑文了。這就是明十三陵中十二陵無字碑的來曆了。
有“家”難回的明景泰陵
自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到明朝滅亡,共有14位皇帝在北京執政,然而在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的明朝皇家陵墓中,卻隻有13座帝陵。而在北京西郊玉泉山,還有一座帝陵—景泰陵,墓主人是明代宗朱祁鈺。同樣是明朝的皇帝,為何明代宗死後未能葬入祖陵呢?原來,這是有曆史原因的。
明代宗朱祁鈺的景泰陵位於北京西郊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掩映在一片蒼茫的密林中。雖然都是帝陵,景泰陵卻遠沒有明成祖的長陵、明世宗的永陵和明神宗的定陵那樣宏大的規模和磅礴的氣勢,但論及曆史意義,景泰陵卻和“土木之變”、“北京保衛戰”、“奪門之變”等一係列關乎大明朝命運的事件緊緊相依。
明代宗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的異母弟弟。早年,明代宗的母親吳氏隻是漢王府中的一名侍女。明宣宗禦駕親征他的叔叔漢王朱高煦後,將吳氏帶回了皇宮,並安排在緊貼宮牆的一個大院中生活。後來吳氏為宣宗生下了朱祁鈺,也就是後來的明代宗。
宣宗駕崩前,將吳氏和朱祁鈺托付給了自己的母後張太後。明英宗即位後,朱祁鈺被封為郕王。本來作為親王的朱祁鈺可以衣食無憂地走完平靜的一生,但是曆史的機緣巧合誰也無法預料,鬼使神差之間,朱祁鈺的命運就被永遠地改變了。
改變朱祁鈺命運的第一件事便是“土木之變”。
明英宗統治期間,朝廷內部出現了宦官專權的局麵,北方邊境蒙古族的瓦剌部在首領也先的統治下,實力迅速壯大。公元1449年,也先率領瓦剌軍兵分四路進犯明朝疆域。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蠱惑下,決定率50萬大軍禦駕親征。由於英宗的兒子才兩歲,於是朱祁鈺便奉命在英宗禦駕親征期間擔任監國一職。
倉促出兵的明軍很快遭到了慘敗,增援部隊也被瓦剌大軍全殲。在瓦剌人一路追擊下,明英宗率軍退到了無險可守的河北懷來縣土木堡(今官廳水庫北)。也先率軍殺來,明軍全線崩潰,死傷不計其數。最終,明英宗也成了瓦剌的俘虜。這次戰役,在曆史上被稱為“土木之變”。
皇帝被俘,國無長君,朝野一片混亂,大明帝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奉命監國的郕王被推到了曆史前台。
此時京城防衛空虛,一些大臣主張遷都南京。郕王朱祁鈺采納了兵部侍郎於謙的建議,並任命他為兵部尚書,決心保衛京城。而後,朱祁鈺在於謙等文臣武將的勸請下,接受了張太後的諭旨,正式登基成為皇帝,改年號為景泰,這就是明代宗。代宗即位後,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並立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
新君即位,朝野為之一振。不久,於謙率領守軍打敗了瓦剌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徹底勝利,太上皇英宗也得以不附帶任何屈辱條件地被放了回來。
然而,當上皇帝的代宗此時的心理卻發生了變化,他並不希望英宗回朝。此後的幾年間,英宗雖然是太上皇,卻一直被軟禁在南宮之中,他的一舉一動,都被代宗派人嚴加看管起來。1455年夏,為防止有人越過南宮的高牆與英宗偷偷聯係,代宗甚至命人將南宮的樹木全部砍伐。
英宗的回歸並沒有對代宗的皇位產生影響,代宗卻還不滿足。為了讓自己的兒子也能做皇帝,他萌發了廢掉英宗之子朱見深太子之位的想法。最終,在一場賄賂朝臣的鬧劇中,代宗的兒子朱見濟被扶上了太子之位。
然而天不遂人願,朱見濟成為儲君剛一年,便不幸去世。這對代宗不啻晴天霹靂。轉眼到了景泰八年,代宗突患重病,立儲之事也被重新提及。此時宮中傳來代宗病愈的消息,眾大臣決定第二天上朝時便與代宗商議此事。
到了第二天,大病初愈的代宗剛起床不久就又睡著了。但他恐怕沒有想到,這一覺再一次改變了他的命運。
在北京保衛戰中立下大功的石亨看到了代宗的病況,便和徐有貞秘密謀劃,準備迎請英宗複位。二人還將此事稟告了張太後,得到了她的允許。
公元1457年,即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淩晨四更,石亨等人領軍打開了長安門,接著迅速趕到了南宮,請英宗複登大位。
眾人來到東華門後,被守衛大聲喝止,英宗立即高喊:“朕太上皇也,誰敢阻攔!”東華門隨即被打開了。
到了五更時分,不知情的百官還在午門外朝房等待著代宗升朝,商議立儲之事。這時,宮中忽然鍾鼓齊鳴,宮門大開。正當群臣不明所以的時候,徐有貞出來高聲宣布:“太上皇複位了!”
官員們一時間目瞪口呆,不知所從。而後,在徐有貞的催促下,群臣又匆匆整理衣冠,站好隊入宮拜賀。
英宗複位的次日,曾經主張擁立代宗的兵部尚書於謙、大學士王文被殺,一大批大臣、太監也牽連下獄。正月十一,英宗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曆史上稱這一事件為“奪門之變”。
明朝曆史上為期8年的代宗統治時代就此結束。
英宗複位後,斥責代宗“不孝、不悌、不仁、不義”,並宣布廢他為郕王。失去皇位的代宗沒過幾天就離開了人世。他究竟是病重身亡還是遭人謀害,至今無人知曉。
代宗死後,英宗毀掉了他生前在天壽山皇家陵園修的壽陵,以親王的規格將代宗葬在了北京西郊玉泉山的景泰陵。不過,英宗之子憲宗即位後,並沒有記恨這位曾奪走過他太子之位的叔叔,反而以代宗保國有功,追複了代宗的皇帝身份。
嘉靖時期,景泰陵又有所改建,屋頂的綠瓦也被換成了隻有皇帝才能用的黃色琉璃瓦,但由於特殊的曆史原因,代宗的遺體始終未能遷入十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