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漢景帝派兵鎮壓,打敗了七國聯軍,吳王被殺,劉戊也不得不自殺謝罪。但《漢書》的記載到此便戛然而止,關於劉戊死後如何下葬卻隻字未提。獅子山劉戊墓的謎團恰恰就出自這裏。
考古學家們推測,龐大的楚王家族為了避免受到牽連,隻得向西漢朝廷謝罪,並利用長安與楚國遠隔千裏的機會,匆忙以諸侯王的規格安葬了劉戊。由於下葬過於倉促,劉戊墓室還沒有完工,而且劉戊犯的是謀反大罪,西漢朝廷絕不會允許他用兵馬俑作為陪葬,或許這就是那些兵馬俑隨意擺放的原因。
當然,以上隻是考古專家基於曆史記載而做出的推測。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還需要後人來揭開。
南越王陵為何隱身鬧市
在廣州市北部有一座高約49米,號稱象崗的小山包。1979年以來,改革開放大潮的湧動,使得廣州市的經濟建設駛入了快車道,身處鬧市區的象崗也隨之地價倍增。1980年年底,為了城市建設的需要,廣州市決定在象崗修建一係列的公寓樓。龐大的施工隊隨即開進了象崗。
這是一次曆史性的城市施工,廣州市的城市建設和2000年前的南越王陵注定在這一刻相會。
1983年6月9日,工人們像往常一樣,掄起鋤頭鑿石刨土。幹著幹著,有的民工突然發現鋤頭下出現了一些新奇的變化:原來那些零碎的花崗岩石塊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塊塊排列整齊的砂岩石板。
“咦,這荒山坡裏怎麼會有打磨好的石板呢?”最先發現這一情況的民工好奇地問同伴。
被問的同伴對此不以為然,認為石板石塊都是石頭,接著挖就是了。那位民工滿腹狐疑又沒得到答複,便索性找來了一根鋼釺,插入石板之間的空隙撬了起來。隨著石板的移動,縫隙越來越大,泥土也紛紛掉進縫隙中。
縫隙被擴大到一定程度後,他停止了撬動,工人們紛紛趴下身子往裏麵瞅。此時,烏雲遮住了天空,使得石板下麵看起來黑乎乎一片,除了確定這是一個洞穴外,別的什麼也看不見。
洞穴的離奇出現,引發了工人們的好奇心,關於地洞的種種猜想也在工人們中間流行起來。有人說,這是我軍秘密修築的防空洞,用來抵擋敵人的轟炸;也有人說這是抗日戰爭期間侵華日軍的一個秘密軍火庫,裏麵還殘留有大量的炸藥。一時間工地上議論紛紛,好不熱鬧。
施工隊剛開始在象崗施工的時候,就曾經發現過一些古代的小型墓葬,工地負責人在與考古人員接觸中,逐漸意識到了對古墓及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因此,當他聽說工地上出現了一個地洞後,立即趕了過來。一番查看之後,工地負責人預感到這地洞下麵很可能是一座古墓。於是,他立即宣布停止施工,並將情況報告給了廣州市的文物管理委員會。
接到工地負責人的報告,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負責人麥英豪立即率領一支考古隊奔赴象崗。
趕到現場後,考古人員立即開始勘察,發現這既不是所謂的防空洞,也不是所謂的秘密軍火庫,而是一座石室墓。在過去30多年中,廣州及其周邊發現的石室墓都是明代之後建造的,據此,考古學家初步斷定這也是一座明代的墓葬。
當夜10點,麥英豪挑選了一名考古隊員率先進入地洞中查看情況。這名隊員下去後發現,墓頂的石塊大多數已經斷裂,隨時有坍塌的可能。墓頂和前室的牆壁上都繪有精美的圖案。墓室很明顯地分為前後兩個部分,並用兩道大石門隔開。在一片淩亂中,這名隊員發現了一件類似銅鼎的物品,從外形判斷似乎是漢代之前的產物,這也就推翻了先前關於此墓是明代墓的推斷。
從洞中出來後,這名隊員興奮不已地說:“這下麵是一個大墓,其建造年代應該是漢代以前,而且應該還沒有被盜,極具發掘的價值。”
考古學家們立即將情況上報給了上級文物部門,並得到了極大的重視。1983年8月25日,一支重新集結的、多達80人的考古隊伍開始了對象崗漢墓的正式發掘,大型的起重設備也開進了發掘現場。
進入墓室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長長的墓道。墓道口長約10米,寬2.5米。整個墓室用方形石塊砌成牆壁,並繪滿了紅、黃、綠三色的雲紋圖案。墓室共分為7個區域,前半部分有前室、東耳室和西耳室;後半部分有主棺室、東側室、西側室和後藏室,7個區域相互貫通。墓道與前室之間、前室與主棺室之間都設有石門,其餘各室之間也設有木門。考古專家估計,營建整個墓坑需要挖掉超過3000立方米的土石。由此可見,這座古墓的規模是極為龐大的,好似一個地下宮殿。那麼,墓主的身份必定極為高貴。
由於年代久遠,墓中的隨葬品大多已經腐朽不堪。考古人員在前室中沒有發現什麼有價值的文物,倒是幾件看似普通的陶器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這種陶器是極具地域特色的器物,在兩廣地區早期的考古活動中曾經被發現過,叫作南越陶器,屬於秦漢時期的南越國。加之先前對古墓年代的判斷,考古學家們猜想這應當是一座2000多年前的南越國大墓。
南越國是秦朝即將滅亡之時,南海郡尉趙佗於公元前204年建立的。南越國曆經93年,共傳位5代,最終在公元前111年被漢武帝所滅。在南越國頂峰時期,其統治的疆域包括了今天廣東、廣西的大部分地區,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部分地區和越南北部。
考古學家們根據墓葬的規模,斷定墓主的身份必定極為高貴。在南越國,最有實力修建如此豪華大墓的人,便隻有南越王了。
難道這座古墓的墓主就是考古專家們苦苦尋覓多年的南越王?要證實這種推斷,還得從墓穴中去尋找證據。
在東耳室中,考古隊收獲頗豐。這裏麵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器具,其中有銅壺等用來盛酒的器具,鍾、琴等樂器。還有兩套共12顆長方形的棋子,一套是用水晶做的,另一套用青玉做成。據專家考證,這是古代一種名為“六博”的棋戲所使用的棋子,這種棋戲在宴會上十分流行。
這些器具的出土,表明墓主生前常常出席一些大型的享樂宴會,生活十分富足。因此,去世之後,他也不忘將這些東西帶進墓室,好讓自己在另一個世界也能享受這樣的生活。而在樂器的旁邊還有一名早已腐朽不堪的人殉,考古專家猜想他應該是墓主帶進來的一名樂師。這也說明墓主必定是掌握了生殺大權之人,因此才能享有人殉這樣一種血腥的待遇。
以上種種線索,讓考古專家們基本可以斷定墓主就是南越國的國王。那麼,他究竟是哪一位國王呢?一件重要的器物幫助考古隊找到了答案。
在東耳室的牆腳,有兩套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青銅編鍾,這在嶺南地區還是首次發現。拂去編鍾上厚厚的塵土,一行陰刻篆文出現在眼前:文帝九年樂府工造。據史料記載,在南越國曆史上,隻有第二代南越王趙胡自稱“文帝”。“文帝九年”應當是西漢武帝元光六年。此時,第一代南越王趙佗早已死去,在位的是第二代南越王趙胡。難道,這座大墓的墓主就是趙胡?
就在大家以為象崗大墓墓主身份終於確定的時候,一個意外的發現讓整個事情變得疑竇叢生。
2000多年的掩埋,早已使得墓主的棺木和裏麵的人腐爛不堪。在清理現場的時候,考古人員又意外地發現了一枚刻有“趙眜”二字的玉印以及刻有“文帝行璽”的金印。金印表明了墓主的帝王身份,刻有“趙眜”的玉印證明墓主名字叫趙眜。趙眜就是墓主,即第二代南越王。
可是,據《史記》記載,南越文帝名叫趙胡,而不是趙眜。那麼,這個趙眜究竟是誰呢?通過對墓主遺骨的檢測,專家們發現墓主年齡在30至45歲,與曆史記載的文帝趙胡的年齡相仿。專家們推斷,趙眜和趙胡應該是同一人,趙眜可能是趙胡的越族名字。至此,專家們終於可以確定,象崗南越大墓的墓主就是第二代南越王—文帝趙胡。
南越王陵靜靜地隱身於鬧市之中,悄無聲息地注視著這片曾經的南越故土。曆經2000多年的風塵歲月,它終於重現人間。如今,南越王陵已經建成了博物館對外開放,讓更多的人能領略到那個嶺南古國的絕世風采。
龜山漢墓的建築玄機
考古學界一直流傳著“兩漢文化看徐州”這樣一句俗語。作為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故裏,徐州具有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這其中尤以楚漢文化最具代表性。1981年2月,徐州市九裏經濟開發區境內的龜山西麓,一群當地的村民在開采石料時,偶然發現了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的夫妻合葬墓。這座漢墓甫一出土,就以龐大的規模和令人咋舌的建築奇跡,引得世人爭先恐後地前來一睹風采。
龜山漢墓修築在龜山的半山腰中,分為南北兩個甬道,總計15間墓室。這座古墓工程浩大,打磨精細,處處都凝結著漢代工匠高超的智慧和無窮的心血,並為後人留下了諸多難以破解的謎團。
墓主的南甬道為楚王劉注的墓,北甬道為其夫人的墓,兩個甬道的長度同為56米。整個大墓的總麵積達到了700平方米,容積為2600多立方米,幾乎掏空了整個山體。在當時技術設備都還比較落後的情況下,工匠們究竟是如何巧妙地開采山石掏空山體,又避免了塌方的發生呢?迄今為止,這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來龜山漢墓參觀的遊客們一走進南甬道,就會看到裏麵有一道紅色激光射了出來。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為這是什麼安保措施,用以防範小偷。實際上,這束激光是為了讓遊客直觀地感受一下甬道的筆直程度。據測算,甬道直度的精準度達到了萬分之一。南北兩條甬道沿著大墓的中軸線平行地向裏麵開鑿,甬道之間的距離為19米,誤差僅為1/16000。這個誤差意味著假如這兩條甬道可以無限延長,那麼它們要一直延伸到1000千米以外的西安才會相交。甬道的地平麵呈內高外低的形式,內外高度差為527毫米,坡度僅為1/1000度。
龜山漢墓的甬道是迄今為止世界上開鑿精度最高的甬道。在沒有激光準直設備的當時,工匠究竟是如何完成了如此精確的施工的呢?這個問題的解開恐怕還需要很多年的時間。
除了精準的筆直度,南甬道的塞石同樣也讓考古學家們大惑不解。
龜山漢墓首次被發現的時候,南甬道上還有26塊塞石,用來防止盜墓賊進入。這些巨大的塞石堆成了上下兩層,每層13塊,每塊的重量都在6噸到7噸之間。當漢墓被發現後,工作人員打算將這些塞石全部拉到墓外。這時,他們才驚訝地發現,這些塞石之間的接縫非常的嚴密,兩層巨石之間甚至連一枚硬幣都塞不進去。
據專家考證,這座漢墓的甬道位於龜山的半山腰,在生產水平低下且又缺乏大型起重設備的漢代,工人們是如何將這些“巨無霸”一樣的石料運送到甬道裏,並如此完美地契合在一起的呢?
此外,塞石的來源問題也深深地困擾著考古學家們。
南甬道的塞石總計達26塊之多,且每一塊都重達數噸。人們不禁要問,一座小小的龜山能提供如此多的、優質的石材嗎?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這些石材與龜山上的石質相同,都是石灰石。而且,考古學家在對徐州獅子山楚王墓的發掘中也發現了塞石,獅子山漢墓的塞石就是在當地取材的。那麼,龜山漢墓的塞石也是就地取材的嗎?人們至今還沒有得到一個確鑿的答案。
走過長長的甬道,便是楚王劉注的墓室了,人們立刻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劉注的墓室由8個房間構成,每個房間內都經過了細細的開鑿,不過牆壁麵和頂麵的雕刻相對於甬道要粗糙得多。考古學家分析,甬道壁麵的平整是為了方便石塊的移動,而墓室壁麵的粗糙則是為了契合漢代追求粗獷的審美風格。
墓室內凡是麵積稍大的廳,都保留有幾根方形的大石柱,從而提高了墓室抗擊塌方的能力。石柱都經過了精心的打磨。墓室的頂部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平麵,而是用幾個由牆壁與天花板的夾角向屋頂部傾斜的菱形組成,這樣一來就避免了視覺的單調。由此可以看出,工匠們在建築這座大墓時,是何等地匠心獨運。
楚王劉注的墓室當然絕非是如此的簡單,它同樣也包含了很多謎團。
自從劉注的墓室開放之後,停放棺槨的墓室北麵的牆上就出現了一個真人大小的影子。影子身著漢服,做拱手迎賓狀,清晰可見。人們將這個影子稱為“楚王迎賓”,仿佛是重見天日的楚王在歡迎人們參觀他的墓室一樣。
好端端的墓室,為何會在牆壁上出現影子呢?有人認為,這是墓室滲水的結果。然而,影子周圍以外的地方卻沒有任何滲水的痕跡,“滲水之說”顯然不能成立。於是,又有人認為這是石質不同造成的。但是,整個墓室的石質都有不同,為何偏偏在棺室的牆壁上出現影子呢?對這個問題,目前還無人能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劉注墓室的前殿位於整個墓葬的中心部位,是15間墓室中麵積最大的,共有68平方米。這座前殿的正中央有一根巨大的石柱,它恰好撐在了南北甬道的中軸線上。這究竟是一個巧合還是刻意為之呢?恐怕隻有那些工匠和楚王本人才知道了。
劉注的墓和他夫人的墓各居一邊,中間有一個過道相通,稱之為壼門。正是這個壼門,讓眾多考古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
這道壼門開鑿得較為特別,楚王這邊的門小,其夫人那邊的門大。整個楚王墓的建築工藝都極為精準,因此這道特殊的壼門就特別引人注意。
有的考古學家便將這道特殊的壼門歸結為“誤鑿”的結果。
他們認為,工人們在剛開始鑿的時候,弄錯了位置,當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方才改正過來。然而這種解釋並不能讓人信服,為何整個墓室中,就隻有這一處發生了誤鑿,而且誤鑿的牆壁,其厚度竟達2米。這顯然在情理上說不通。
龜山漢墓自發掘之日起,就被稱為驚天漢墓,其中的珍寶都價值連城,而最引人注目的還要屬裏麵一個個未解的謎團。相信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終究會讓這些謎團大白於天下。
漢代金縷玉衣之謎
20世紀60年代,全國興起了大規模的民防工程建設,一批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駐河北滿城的工程兵開進了滿城縣西南的陵山,執行秘密的國防施工任務。沒想到,一次簡單的施工任務竟使得一座罕見的大型古墓重見天日,一次震驚全國的考古發掘工作也由此展開,轟動世界的金縷玉衣驚豔出世。
1968年5月22日,工程兵們按計劃在陵山主峰的東坡開鑿隧道。當他們在距離山頂30米處打眼放炮時,偶然發現了一個直徑為1.5米的洞口。借著燈光,他們發現洞內的地麵上鋪滿了瓦片。揭開瓦片,露出了一層泥。扒開泥土,一些大骨頭隨即出現在士兵們眼前。接著,一些銅器、陶器也相繼被挖了出來。
士兵們感覺事情不一般,於是便挑選了幾樣東西帶出洞外,然後立即向上級彙報了此事。很快,一支由中央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考古隊的考古學家共同組成的發掘小組立即奔赴河北滿城陵山,展開了發掘工作。
發掘過程中出土了一些銅器,專家們發現這些銅器屬於西漢時期的中山國,可見這是一座西漢時期的墓葬。於是,專家們將這座墓命名為“滿城1號漢墓”。
弄清楚了墓葬的年代後,下一個問題就是確定墓主的身份。滿城漢墓的規格和等級絕非一般貴族能夠擁有,唯一有資格享受這樣高待遇的,便隻有中山王了。然而,據曆史記載,中山國作為諸侯國共存在了150多年,傳位10代,墓主會是哪一代中山王呢?這個答案的解開得益於一件隨葬品的出土。
專家們在墓穴中發現了一件銅鈁,這是一種用來盛酒的器具。它的上麵刻有銘文,專家們在銅鈁頸部的銘文中看到了“中山內府銅鈁一,卅四年”的字樣。在漢武帝之前,中國的帝王都沒有年號,在位的時間隻以年數計,因此“卅四年”顯然就是這位中山王在位的年數。據史書記載,10位中山王中,除了第一代中山王劉勝在位42年外,其餘的在位時間都不足30年。毫無疑問,這座大墓的墓主便是第一代中山王劉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