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隕落的貴胄宗親(中)(1 / 3)

同定遠縣虞姬墓一樣,靈璧縣的虞姬墓也在1981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在1993年,靈璧縣虞姬墓搶先申報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獲得了100萬元修繕款。與定遠縣虞姬墓的冷落荒涼相比,靈璧縣的虞姬墓則是門庭若市。

以上兩處虞姬墓都位於安徽境內,而第三種說法中,虞姬墓則出現在江蘇境內,不但地方換了,連流傳千古的“霸王別姬”的內容都變得有些不同了。

虞姬墓的第三個疑似地點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而它背後的傳說是這樣的:

項羽並非獨自從垓下突圍,而是和虞姬在一起的。兩人帶兵逃到了今天的江蘇省江浦縣蘭花鄉。在這裏,項羽他們又遇到了韓信的堵截,雙方展開了廝殺。虞姬也手舞雙劍,幫助項羽殺敵。戰鬥中,虞姬頭上的碧玉蘭花簪子掉在了塘埂上。從此這裏就開滿了香氣襲人的蘭花,這口水塘便被稱為“蘭花塘”,此地也就隨之被稱為“蘭花鄉”。

殺出重圍後,項羽帶著虞姬來到一座小橋邊休息。想起自己的慘狀,項羽悲憤交加。虞姬見此情景,便為項羽舞劍解憂。舞著舞著,虞姬突然說道:“大王珍重,妾先去。”說完,便以劍自刎。

此時,漢軍又追過來了,悲痛不已的項羽隻好將虞姬埋在了小橋邊的田野裏,而後迅速逃走。從此,這座橋便被稱為“失姬橋”。時至今日,浦口區還有“蘭花鄉”、“失姬橋”這兩個地名。

以上三處,究竟哪裏才是真正的虞姬墓,目前尚無人知曉。或許,我們不要打攪虞姬,讓這名千古奇女子活在她的時代裏,反而是件好事。今日的人們,隻需要靜靜體驗“霸王別姬”這一淒美故事帶給我們的感動就足夠了。

馬王堆漢墓中的不腐女屍

在長沙市東郊,有一片人跡罕至的荒野土丘。在土丘的中部有兩座直徑60米,高16米,形似馬鞍的土塚。傳說這是五代時期楚王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因此當地人便將這兩個土堆稱為馬王堆。馬王堆之所以能聞名全國乃至震驚世界,竟然是源於一具千年女屍的發掘。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讓我們把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世紀70年代,細細回味這段令人激動萬分的曆史。

1971年,全國興起了“深挖洞,廣積糧”的群眾運動,當地駐軍決定在這片無人問津的土丘下建一座地下醫院,不料在施工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奇怪的事情。

首先,工人們在挖掘的時候,總會莫名其妙地遇到塌方的情況。而且,工人們發現地下全是紅白點的花斑土,越往深處挖,土質越堅硬。當挖到十幾米深的時候,一大塊白花花的膏泥被挖了出來。用手一捏,這白膏泥又細又軟,就像揉好的白麵團一樣。

白膏泥的麵積越挖越寬,人們也越挖越好奇:這白膏泥到底有多寬多深?急於知道答案的工人們便丟下了鋤頭,找來了一根鋼釺,使勁往下鑽。鋼釺一抽出來,從那個鑽洞裏就冒出一股嗆人的氣體。恰好,此時有人煙癮犯了,便掏出了火柴。不成想,火柴剛一劃燃,就聽見“砰”的一聲,一團火球在鑽洞中爆響,藍色的火焰從洞中噴了出來。

工人們猝不及防,立即嚇得驚慌失措。還好火焰不是很大,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工人們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紛紛猜測。年紀稍大的人覺得這裏麵不尋常,便將此事逐級上報。

消息很快就報告到了當時的湖南省博物館考古專家侯良那裏。侯良一聽,便感覺事情不一般,這下麵可能有一座古代墓葬,湖南當地將這種墓稱作“火坑墓”。新中國成立前,在長沙就發現了很多這樣的“火坑墓”。事不宜遲,侯良立即率領一支考古隊趕到了現場。

1972年1月,考古隊正式開始了對這座神秘古墓的發掘。

推土機推平了部分封土後,墓道口便露了出來。簡單丈量後,考古人員發現這座墓南北長20米,東西長17米,是一座大型墓葬。根據以往的發掘經驗,但凡是“火坑墓”,則墓中的物品一般都保存較為完好,而墓葬規格的確定更是讓專家們對其充滿了期待。進一步的清理工作立即展開了。

在發掘中,考古人員居然在夯土中發現了翠綠的樹枝和竹葉,這證明這座古墓有著良好的密封作用,空氣和水分完全被阻擋在外,墓葬中的物品保存的完好程度或許超過人們的想象。在每個考古隊員的心底,一種按捺不住的興奮油然而生,一個巨大的驚喜仿佛正在向他們招手。

夯土被清理完畢後,大麵積的白膏泥露了出來。根據以往在長沙發掘古墓的經驗,考古專家們猜想,這座古墓白膏泥的厚度應該在幾厘米左右,不會超過半米。誰知,這座古墓白膏泥的厚度竟然達到了令人吃驚的1.3米。在白膏泥的下麵,則是一層厚厚的黑色木炭,木炭層的厚度達到了半米。

考古人員將厚度近2米,總重量達到了5千公斤的白膏泥層和木炭層清除後,一個碩大的方形墓穴顯露出來。該墓穴深達20米,由墓口往下,整個墓穴呈漏鬥狀逐漸縮小。槨室位於底部,長4米,高1.5米,全部由數十塊整木製作的槨板拚合而成。其葬具之龐大,結構之複雜讓人瞠目結舌。這也讓人們對墓主的身份展開了無盡的遐想。

真正的驚喜來自於槨板被揭開的一刹那。

厚厚的槨板包裹的是一個巨大的寶庫,棺材的四周堆滿了奇珍異寶,良好的密封條件使得這些珍寶看起來就像是新的一樣。

當一件件珍寶被取出之後,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那就是揭開墓主的棺材。自發掘那一刻開始,墓主的身份就成為整個考古隊最津津樂道的話題。

當最外層的棺板被揭開後,出人意料的事情又發生了。這個龐大的棺材居然一共有4層之多,每一層棺木都用上好的木材打造,4層棺材共使用了70塊木板。每一層棺材都用上好的漆細細地刷過,精美異常。

打開最後的主棺,想象中的骸骨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無色透明的液體。在無色透明的液體中,放著一堆被捆成長條狀的絲織品,墓主的屍身就包裹在這厚厚的絲織品中。要想揭開墓主的神秘麵紗,還得先揭開這些包裹著的絲織品。

一個星期後,剝掉了大約20件絲織衣物,墓主的真麵目“千呼萬喚始出來”。這一刹那,現場的所有人都驚訝得張大了嘴巴—這竟然是一具鮮活的女屍。她的皮膚呈淡黃色,全身柔軟光滑,麵色如生。考古人員用手指在她的腦門、胸部及胳膊等部位按下去再放開,凹下去的皮膚很快又恢複成原狀了;掀動四肢,部分關節還可以自由彎曲。

在以往的考古過程中,考古學家們在世界各地也相繼發現了保存較為完好的屍體,但屍體大多是處於幹燥的環境中,久而久之已經變成了幹屍。但馬王堆中發現的卻是一具保存完好的軟濕屍體,這在世界考古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如此龐大的墓葬規製,如此豐富的隨葬品,加上如此鮮活的屍身,這一切使得考古專家們對墓主的身份產生了近乎狂熱的探求欲望。很快,答案就水落石出了。

發掘活動結束後,考古人員在清理文物時發現了一枚印章,上麵刻著“妾辛追”幾個字。專家們據此得知,墓主名叫辛追。

那麼,這位名叫辛追的女子究竟是誰的夫人?她又屬於哪個年代呢?考古專家們又很快從一些隨葬的器物上找到了答案。

在墓中出土的大量漆器上印有“軑侯家”三字,而在一些竹簡和陶罐上還有“軑侯家丞”的字樣。由此可見,這位名叫辛追的墓主正是軑侯的夫人。軑侯是西漢初年的一個侯爵,曾在長沙國擔任丞相,可見,這座墓是西漢初期建造的。考古事實證明,這裏並不是五代時期的楚王馬殷家族的墓地。

據史書記載,曆史上共有4位軑侯,那辛追究竟是哪位軑侯的夫人呢?在辛追墓的旁邊,考古專家又相繼發掘了馬王堆2號墓和3號墓。在對2號墓的發掘中,考古專家也找到了幾枚印章,通過上麵“長沙丞相”、“軑侯之印”、“利倉”等字樣,人們確定2號墓是第一代軑侯利倉的墓。而辛追墓與2號墓呈現出明顯的夫妻合葬墓特點。至此,辛追的身份終於大白於天下,她便是第一代軑侯—利倉之妻。照此推算,辛追的屍身已經完好地保存了2000多年了。

弄清楚了辛追的身份後,考古專家迫不及待地探究起了她的屍身保存完好的原因。按照科學理論,要想使屍身保持不腐,就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低溫、無菌和無氧。辛追墓中,有1.3米厚的白膏泥層和半米厚的木炭層,這就有效地隔絕了空氣和水分。此外,辛追墓位於地下20多米深,厚厚的夯土層隔絕了光和熱,使得墓穴基本不受地麵溫度和濕度的影響,一直處於恒溫和恒濕的狀態。這樣就完美地達到了無氧和低溫的條件。

但是在醫學技術還不是很發達的古代,無菌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由於辛追屍體出土的時候,是浸泡在一種無色透明的棺液中的,所以有的科學家推測,正是這種神秘的棺液殺滅了辛追體內的細菌。但這種說法究竟是否正確,人們尚不得而知。

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堪稱絕世寶庫,而那曆經2000多年時間不腐的墓主屍身更可謂寶中之寶。周總理曾經做出批示,希望將馬王堆女屍保存至少200年。如今,40年過去了,馬王堆女屍仍安靜地沉睡在湖南省博物館內,保存完好。但願她能一直這樣保存下去,為後人研究我國古代燦爛的文明提供一個最佳的實物樣本。

迷霧重重的獅子山楚王墓

在我國江蘇省徐州市的東郊,有一座形似臥獅的小山,叫作獅子山。獅子山西南地勢開闊,不遠處有黃河故道自北向南流過。按照風水先生的說法,此地依山傍水,是一塊極佳的風水寶地。1984年年底,一條爆炸性的新聞印證了這一點—獅子山出土了大量的漢代兵馬俑,這裏竟是西漢楚王墓地。一時間,原本默默無聞的獅子山立刻聞名天下。

1984年12月3日的中午,獅子山村的幾個學生在經過附近的取土場時,不知是誰一腳踢中了一個圓圓的東西,那個圓圓的物體立刻像球一樣滾向了遠處。幾個孩子立即跑過去把它撿了起來。仔細一看,這個圓圓的物體上還有鼻子、眼睛和嘴巴—這竟然是一個用泥巴燒製而成的小人頭。

很快,孩子們撿到“小人頭”的消息就在這個小小的村裏傳開了。好奇的村民們紛紛圍到取土場,越來越多的小人頭相繼被人們發現。

村裏的一位幹部見多識廣,心想這說不定是一些古代的珍貴文物。為了保險起見,他急忙向當地的博物館彙報了這次發現。

接到群眾的報告後,徐州市博物館的考古專家火速趕到了現場。他們看過了村民們找到的小人頭後,又在附近找到了身體,將它們組合起來後發現,這是一些外形像人的陶俑。考古專家深感事情重大,立即封鎖了現場。

經過2個月的勘察,考古學家們發現在取土場的地下總共有5個陶俑坑。這5個坑中,有3個麵積較大,每個坑中陶俑的數量都達到了上千個之多,另外2個坑的麵積相對較小。5個坑中的陶俑數量加起來竟然有4000多個。

剝去那塵封的泥土後,一尊尊陶俑的真容顯露出來。陶俑共分坐式和立式兩種。立式俑的高度為48厘米,坐式俑的高度僅為25厘米。雖然陶俑的尺寸完全不能和真人相比,但每一尊陶俑的五官都清晰可見,大部分陶俑的四肢都很完整。

又經過了2個月的清理,上千尊栩栩如生的陶俑矗立在世人眼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軍陣。軍陣中有車兵俑和步兵俑。車兵俑位於俑坑的中部,作跪狀。步兵俑位於車兵的前部,均作站立狀,有的持弓弩,有的持戈、戟、矛等長兵器,有的一手持盾、一手握刀,姿勢各異。在這些兵俑中間,還有一位身著盔甲的將軍俑。這尊將軍俑立於一輛4匹馬拉的指揮車上,雙手拱於腹前,那種指揮若定的氣勢讓人過目難忘,其製作水平之高令人歎服。

如此龐大的陶俑軍陣,顯示出墓主生前必定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那麼,此人是誰?他的陵墓究竟又隱藏在哪裏呢?

根據兵馬俑的造型、裝束、製作工藝,考古專家們判定這些兵馬俑是西漢時期的產物。按照古代的禮製,隻有皇帝或者是身份極為顯赫之人去世之後才能用兵馬俑陪葬,可見,墓主必定是西漢時期的一位身份極高貴之人。

而從徐州的曆史來看,還從來沒有哪一位皇帝死後葬在了徐州。不過,徐州在西漢時期曾是楚國的都城,除了皇帝之外,唯一有資格享受如此高規格葬禮的,就隻剩下楚王了。曆史記載,西漢楚王共傳了12代,那墓主會是這12位楚王中的哪一位呢?這個問題的答案隻有等找到兵馬俑主人的墓葬才能揭開。

從1985年開始,考古專家們便開始在獅子山及其周圍展開了艱苦的尋找工作。然而,跑遍了這附近的山山水水,考古專家們還是一無所獲。

到了1990年,考古人員無意中聽當地百姓說“以前曾經有人在獅子山上挖過很深的紅薯窖”。考古專家們推斷:獅子山上都是岩石,怎麼可能挖出很深的紅薯窖呢?隻有一種解釋能說得通,那就是紅薯窖正好挖在了墓道上。

想到這,考古專家立即從當年挖地窖的人那裏問到了原先地窖的位置,並開始了發掘。這年的7月12日,考古專家在地下3米左右的位置找到了外墓道。

在發掘過程中,考古專家們發現獅子山漢墓是一座大型的豎穴式崖洞墓,由墓道、天井、甬道、耳室、前堂及後室等部分組成,結構複雜。墓道總長達到了68米,共分為前、中、後3段,寬度依次遞減。墓道後段的上部就是龐大的天井,天井下麵是3個保存完好的耳室,裏麵裝滿了兵器、青銅禮器等隨葬品。

清理了墓葬的外圍後,主墓室就在眼前。考古專家進入之後,發現墓主棺材的形狀已經不複存在了,原先放置棺槨的地方,隻剩下了一些零散的人骨。在清理墓室的時候,考古專家們奇怪地發現:墓室牆壁有的比較粗糙,似乎還未完工。

既然修建了如此宏大的陵墓,為何又沒有完工呢?這奇怪的現象讓考古專家不由得想起了在清理兵馬俑坑時遇到的怪事:俑坑的四壁都十分簡陋,似乎沒有經過平整,坑底也凹凸不平;兵俑的擺放十分草率,完全沒有軍隊的陣型,仿佛是倉促地將兵俑扔進了大坑就掩埋了一樣。

兵馬俑坑和主墓室的奇怪之處引起了考古專家們的注意。在一個如此龐大的墓穴中,為何會出現很多未完工的地方?墓主究竟是誰?他遭遇了怎樣的變故?這些問題讓獅子山漢墓顯得迷霧重重。

考古學家們首先確定,主墓室中那些散落的人骨應當就是墓主的。經過測算,這是一具男性骨骸,身高1.73米,年齡35歲左右。通過墓中發現的一些古錢幣,考古學家們推斷,墓主下葬的時間大概在公元前154年之前。從西漢建立到公元前154年共有3位楚王在位,墓主會是其中的哪一位呢?

根據《水經注》的記載,第一代楚王劉交的墓在今天銅山縣夾河鄉。那麼,第二代和第三代楚王中,究竟誰才是獅子山漢墓的墓主呢?據曆史記載,第二代楚王叫劉郢客,是劉交的兒子。他在位4年,按照頭年即位,第二年建墓的慣例,他隻有3年時間修建陵墓。按照當時的條件,是不可能在3年內修建如此宏大的陵墓的。

現在唯一的可能就隻剩下第三代楚王劉戊了。史載劉戊在位20年,應當說他是有充分的時間和能力為自己修建一座豪華又完整的陵墓的。可為何兵馬俑坑和墓室都顯示出了很多未完工的跡象呢?這個問題的答案還得從曆史中去尋找。

據《漢書》記載,漢景帝二年,劉戊在太後去世期間公然不守孝道,淫亂享樂。為了懲治劉戊,漢景帝下旨將楚國下轄的東海郡收歸中央。就在聖旨到達楚國的時候,劉戊也收到了一封密函:吳王劉濞邀請劉戊一起起兵反抗西漢朝廷。劉戊響應了吳王的請求,發兵攻打中央。這便是西漢初期有名的“七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