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生於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1037),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去世,享年六十六歲。後諡文忠。蘇軾與父洵、弟轍,同為北宋文學家,合稱“三蘇”。

蘇軾自幼聰穎過人,“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及至成人,博通經史百家之學,“奮厲有當世誌”。(蘇轍《亡兄子瞻墓誌銘》)年方二十,遊學成都,太守張方平以國士之禮相待。仁宗嘉祐元年(1056),蘇洵攜二子軾、轍赴京應試,深得文壇巨擘歐陽修賞識。翌年,兄弟二人同中進士。嘉祐五年,授河南福昌主簿。六年,以歐陽修薦,應試製策,除大理評事、鳳翔府簽判。英宗治平二年(1065),召試秘閣,得直史館。父洵病逝,扶柩返鄉。神宗熙寧二年(1069)還朝,以殿中丞判官告院。時王安石執政,推行新法,因政見不合,上書力陳其弊,得罪新黨,出為杭州通判。後徙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禦史李定等人摭拾其詩文中語,誣告蘇軾訕謗朝廷,被逮入禦史獄,史稱“烏台詩案”。結案後,貶官黃州團練副使,築室東坡,以詩酒自娛。哲宗即位,擢知登州。司馬光柄政,召為禮部郎中,曆任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讀。因不讚成盡廢新法,反對以王安石配享神宗,遭到新、舊兩黨攻擊。元祐四年(1089),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賑饑治疫,疏浚西湖,修築湖堤,民賴以安。六年,召為吏部尚書,改翰林承旨,知製誥。複出知潁州、揚州。明年,遷兵部尚書,兼侍讀。八年,任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哲宗親政,起用新黨,出知定州。其後連貶英州、惠州、儋州等地。徽宗即位,內遷廉州、永州,後複朝奉郎,提舉成都玉局觀。建中靖國元年(1101)移居常州。同年七月二十八日,一代文豪蘇軾在常州病逝。

蘇軾一生曆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仕至從官,出長八州”,困於俗吏、屢遭貶謫,卻從不隨波逐流,趨炎附勢。他的思想比較複雜,儒釋道兼而有之。政治上從儒家仁民思想出發,主張革除弊政,整頓吏治,但對王安石變法基本持否定態度。在生活上則以佛老思想為主導,更多地采取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曠達態度。這種處世哲學是他身處逆境時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也深深地滲透到他的文學作品中。

蘇軾堪稱中國文化史的千古奇才,他博學多識,才氣橫溢,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領域都有極高造詣。其文自然流暢,不拘一格,縱橫恣肆,揮酒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其詩雄渾奔放,清新雋永,意境開闊,旨趣悠遠,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超逸曠達,豪氣四溢,婉柔韶秀,渾然天成,一洗五代宋初柔靡綺麗詞風,開宋詞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其書法長於行楷,飄逸灑脫,剛柔相濟,與蔡襄、米芾、黃庭堅並稱“宋四家”。其畫力主神似,開宋代文人畫之先河。不僅如此,蘇軾對醫學、養生學、水利、文物鑒賞、服飾、烹飪等均有獨到研究。蘇軾以天縱之才,執兩宋文壇牛耳,其輝煌的文學成就,堪稱集唐宋古文運動之大成。他的名篇佳作,不勝枚舉,散文如《前、後赤壁賦》、《喜雨亭記》、《超然台記》、《放鶴亭記》、《文與可穀偃竹記》、《石鍾山記》、《方山子傳》、《潮州韓文公廟碑》、《上梅直講書》、《答謝民師書》、《刑賞忠厚之至論》、《留侯論》、《賈誼論》、《日喻》、《文說》、《記承天寺夜遊》等;詩歌如《和子由澠池懷舊》、《遊金山寺》、《飲湖上初晴後雨》、《八月十五日看湖》、《題西林壁》、《新城道中》、《荔枝歎》、《聞捷》、《洗兒》、《惠崇春江晚景》等;詞作如《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念奴嬌·大江東去》、《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等,上述作品都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曆來為人們所喜愛、傳誦。千載之下,展卷吟哦,他那豪放的文風,宏闊的意境、清新流暢的格調,揮灑自如的才情,獨具魅力的藝術個性,仍不能不令人為之歎服。

蘇軾一生著述宏富,主要有《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續集》十二卷,《奏議集》十五卷,《外製集》三卷,《內製集》十卷,《應詔集》十卷,《易傳》九卷,《書傳》十三卷,《論語說》五卷(已佚),《廣成子解》一卷,《東坡誌林》五卷,《仇池筆記》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