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言簡意賅VS誇誇其談(2)(1 / 3)

梁釗在下不了台的情況下,運用反辱相譏之法,轉移了視線,巧妙地回擊了沈川的侮辱,也使自己從窘境中擺脫出來。

生活中,人們難免碰到一些無理取鬧的人,有些人為此常常怒火中燒,大罵別人無賴,可是到頭來,對方仍舊振振有詞,說得頭頭是道。他自己倒是被氣得手腳發顫,隻剩下說“豈有此理”的份。

聰明的人,此時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要激動,要控製情緒。這個時候的心境平和對反擊對方有重要作用:

一是表現自己的涵養與氣量,以“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氣概在氣質上鎮住對方。如果一下子就犯顏動怒,變臉作色,這不是勇敢的行為。二是能夠冷靜地考慮對策,隻有平靜情緒,才能從容地做出最佳對策,否則就可能做出莽撞之舉。在反唇相譏的過程中,不能說了半天,還不得要領。打擊點要準,一下擊中要害;反擊力要猛,一下子就使對方啞口無言。

簡潔樸素,助人就是幫自己

抓住要點,長話短說,是贏得聽眾喜歡的一件法寶,也是一種說話的謀略。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鍛煉自己的語言,力求精練。同樣,還應該在說話時為別人考慮,適時地打圓場可以讓別人對你心懷感恩。最好的話語應該是既簡潔樸素,又為別人著想。林語堂就曾俏皮地說:“紳士的講演,應該像女士的裙子,越短越好!”

大太監李蓮英為人機靈、嘴巧,善於取悅慈禧,這種機靈常常為慈禧和下屬解脫困境。

慈禧愛看京戲,常以小恩小惠賞賜藝人一點東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員楊小樓的戲後,把他召到眼前,指著滿桌子的糕點說:“這一些賜給你,帶回去吧!”

楊小樓叩頭謝恩,他不想要糕點,便壯著膽子說:“叩謝老佛爺,這些尊貴之物,奴才不敢領,請……另外恩賜點……”

“要什麼?”慈禧心情高興,並未發怒。

楊小樓又叩頭說:“老佛爺洪福齊天,不知可否賜個‘福’字給奴才。”

慈禧聽了,一時高興,便讓太監捧來筆墨紙硯。慈禧舉筆一揮,就寫了一個“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爺,看了慈禧寫的字,悄悄地說:“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楊小樓一看,這字寫錯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議論,豈非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時急得直冒冷汗。

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慈禧太後也覺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讓楊小樓拿去錯字,又不好意思再要過來。

旁邊的李蓮英腦子一動,笑嗬嗬地說:“老佛爺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點’呀!”楊小樓一聽,腦筋轉過彎來,連忙叩首道:“老佛爺福多,這萬人之上之福,奴才怎麼敢領呢!”慈禧正為下不了台而發愁,聽這麼一說,急忙順水推舟,笑著說:“好吧,隔天再賜你吧!”就這樣,李蓮英為二人解脫了窘境。

李蓮英的應變能力巧在借題發揮,將錯就錯。對於錯誤生硬地扳正或否認,都是不圓熟的做法,借力使力把錯誤說“圓”,方見應變的急中生智。他用插入的不到二十個字迅速地化解了雙方尷尬,也避免了老佛爺因尷尬而動怒,可以說得上是“於細微處見精神”。

從一定意義上說,智者便是能隨機應變,見風使舵之人,雖然隨便應變的人不一定都是智者。應變的最終目的是使自己永遠處於主動地位,駕馭事態發展,以實現既定目標。具體一點說:應變從功用上講不外乎保持主動和變被動為主動兩種。

人們生活中所要應變的境遇,大致可分為四種情境:

1.遠慮: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對遠慮的應變是最具戰略意義的應變。一個人隻有高瞻遠矚,拿得起放得下,能屈能伸,才能爭取到主動位置。

2.近憂:遠慮不及,必生近憂;並且,即使深謀遠慮,但由於外部形勢變化莫測,也難免生近憂,比如工作變遷帶來的陌生交際環境等。

3.處危:矛盾不解,釀成急禍,於是處危又是應變的一種境遇。處危應變,或虛張聲勢,或以攻為守,或將計就計,等等。通常而言,處危應變最能反映一個人的應變智謀和膽略。

4.臨機:這是一種隨意、溫和的情境,在這種情境下,善於見機行事,處世變通,是一個人在日常交際中人情操縱水平的重要體現。因此,這類應變是我們介紹的重點。

假如你平時沒有什麼機會見到總經理,有一天,你剛跨進一樓電梯,忽然發現總經理就站在你身邊。電梯會幾停幾開,總經理到他辦公的樓層隻需要一分鍾甚至半分鍾時間,你是否有本事讓他在走出電梯之前對你說:“你剛才說的有點意思,這樣吧,我給你十分鍾時間,來我辦公室談談。”這就是備受推崇的麥肯錫式“電梯測試”,又被稱為“電梯間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