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三思而行VS魯莽草率(3)(1 / 3)

朱元璋為什麼願冒此風險?狡猾奸詐的朱元璋自有他的鬼算盤。他認為安豐是應天的屏障,安豐失守,自己的應天就暴露在敵方攻擊下,救安豐就是保應天;至於小明王,他在紅巾軍和勞苦群眾中影響最大,有號召力,是一麵旗幟。朱元璋尊小明王為主,打他的旗號,一來是利用小明王的影響力,爭取人心,二來,敵方打擊的矛頭首先衝著小明王,是為了實現他今後的更大圖謀。於是,他親自率軍北上,殺退呂珍,保住了安豐。小明王對朱感激零涕。朱元璋乘勝回師,和陳友諒在鄱陽湖經過一場激戰,陳友諒兵敗身死。朱元璋獲得大勝後,打著小明王的旗幟,又被封為吳國公。

安豐城後,朱元璋決心把小明王控製在自己手中。他先處處賣乖,把小明王迎到滁州,在滁州給小明王建造了巍峨的宮殿,安排了威武的鸞駕儀仗、豐厚的食物和華麗的服飾,背地迅速安排親信,對小明王實行封鎖、隔離,甚至把侍奉小明王的宮中人員全部換上自己的部下。從此,小明王的一切,統統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後來,朱元璋又以借刀殺人之計殺了已無利用價值的小明王,而臨死時,小明王還念念不忘朱元璋的大恩大德。

朱元璋靠把握時機,既得了江山又得了人心,這無疑得益於他對當時形勢的準確把握和對時機的捕捉。要想把話說得恰到好處,重要的一點是把握住說話的時機。不該說時說叫急躁,該說時卻不說叫隱瞞,不看對方臉色變化便貿然開口,叫做閉著眼睛瞎說。這三種毛病都是沒有把握住說話的時機。

說話時機是由說話的時境決定的,即由說話時的自然、社會、心理、語言等諸多環境提供的。要把握準說話的時機,就必須注意:

時境的客觀性。人的說話行為隻能在具體的時境中發生、進行,誰也無法隨著自己的主觀意誌去擺脫它、超越它,說話行為也隻有與具體的時境結合並保持統一,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要說的意思。“說話要注意場合”,就是提醒你注意說話時所處的時間、地點和周圍的情況,不要違背、超越它對你的限製。

有位商人受同事妻子委托;勸說該同事戒酒。一天這位商人正在酒館裏喝酒,剛好那個同事進來,於是這位商人馬上勸告說:“你不能喝酒,一喝就耍酒瘋,誰也受不了!”那個同事聽了氣憤地說:“好啊,你瞧不起我!我有錢,我就喝,誰也管不著!”說著便掏錢買了菜和酒,賭氣地大喝起來。

這位商人勸告失敗的原因,就在於所選的時間、地點不對,造成了說話內容與說話時機之間的尖銳矛盾。如果換個場合相勸,也許會成功,至少不會使對方誤解或反感。

時境的變化性。某研究所的兩位研究員,休息時坐在研究室裏邊喝茶邊議論現任所長的毛病,並商量如何調動工作的事。突然,所長推門而入,兩人急忙住口,都感到很尷尬。這時,一位研究員倒了一杯茶,遞給所長說:“這是我新買的‘龍井’,你嚐嚐,我們正在品茶呢。”所長接過茶一起品評起來。這位研究員的隨機應變恰到好處,不露一點破綻,就使說話時境與說話行為之間的變化同向發展,同步同趨。

3.時境的整體性。構成說話時境的各種因素是相互聯係的有機體,是以其整體性對說話行為發生作用的。因此,說話時要顧及時境構成的各種因素,從全局出發,不可顧此失彼。有時從時境構成的這個方麵看是相適應的,而從另一方麵看又是不相容的。清朝初年大興文學獄,有位秀才讀書時書頁被風翻動了,他信口吟道:“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從自然環境看是相適應的,但從政治環境看,卻觸犯了清朝的禁忌,因而被殺了頭。

在有些競爭場合,有人突然向你提一些高難度問題,你若輕率作答,極易落入俗套,若能把握時機,采用畫龍點睛的說話藝術,出言不凡,別出心裁,便能一舉奪魁。

《花城》1985年第一周刊載了香港作家陳浩顯的長篇小說《選美前後》,描寫了這麼一段故事:“香港小姐”進入決賽時,為了測試參賽小姐談吐應對的技巧,司儀問參賽的楊小姐:“假如要你在下麵的兩個人中選擇一個作為你終生伴侶,你會選誰呢?這兩個人一個是肖邦,另一個是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