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末代皇帝威廉二世喜歡吹牛。某次出訪英國時,他公然宣稱自己是惟一對英國友善的人,因為有了他,英國才打敗了南非的波爾人。威廉二世口出狂言的行為引起了英國人民的憤怒,他們嚴正要求這位皇帝澄清事實。威廉不想認錯,想讓大臣布羅當替罪羔羊,承認是他建議皇帝說那些話的。
布羅反對說:“但是,尊敬的皇帝陛下,沒有人相信我會建議您說那些話的。”
威廉聽後十分生氣:“你的意思是說我蠢得會犯你都不會犯的錯誤?”
“不是這樣的,尊敬的陛下,微臣沒有資格說剛才那些話呀,陛下在許多方麵的成就,臣是不敢望其項背的。譬如軍事才能、自然科學等等很多方麵,臣親耳聽過陛下議論過晴雨表、無線電等,而我在這些方麵幾乎一無所知。但是,陛下,臣正好有些曆史知識,這也許對政治有些用處,尤其是外交政策。”
“老天啊,我不是常常對你說,咱倆是德國政治的最佳搭檔嗎,能互補有無,我們永遠會在一起的。”威廉忘乎所以地說。
布羅的申辯語不多,卻頗具匠心。他委婉地指出,在曆史、政治尤其是外交政策方麵,皇帝更有可能去說那些無聊的話,同時又使自己在傲慢的皇帝麵前從替罪羔羊的角色變成最佳搭檔。這段申辯的巧妙之處就在於巧妙而又得體地滿足了威廉二世皇帝的自尊心。所以也有人說,在批評、忠告的時候,對對方全部的否定比部分的否定更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幹什麼事情,都要與各種人相處。尤其是涉世不深的年輕人,更要善於從自己身邊人的言行舉動中,辨識出模樣來。否則,被虛假的現象所迷惑,良莠不識,就會無意中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事後才會悔之晚也。
製造特效誘餌,不怕魚兒不上鉤
從17、18世紀以來,德意誌就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據局麵。大大小小的邦國各自為政,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到19世紀前半期,普魯士已發展成為各邦中力量最強的一個王國,俾斯麥上台後,決心擔當起統一德意誌的任務。
俾斯麥看到,當時,國際形勢對普魯士十分有利:俄國在克裏米亞戰爭中力量遭到削弱尚未恢複元氣,而普魯士的對頭奧地利由於在這次戰爭中沒有支持俄國,相反和英法締結同盟,致使戰後奧、俄兩國關係不和,在巴爾幹的矛盾加劇,因此奧地利這時不可能指望得到俄國的幫助。法國當時較為強大,而英國深怕拿破侖獨霸歐洲,於是便支持普魯士,牽製法國。法國拿破侖則希望普奧之間互相交戰,準備在兩敗俱傷後坐收漁利。俾斯麥認清了這種形勢,決定利用歐洲強國之間矛盾的加劇,施展外交手腕,孤立敵人,逐步各個擊破。
奧地利也是德意誌各邦中力量很強的一個,明裏暗裏和普魯士爭奪統一的領導權,要實現統一,第一步就是要清除奧地利這個障礙。俾斯麥為孤立奧地利,使出一個高超的外交手腕,就是首先聯合奧地利。1863年末,丹麥部隊開進了德意誌邦聯成員國荷爾斯泰因公國和北部的石勒蘇益格公國。俾斯麥以此為借口,拉攏奧地利作為同盟,一方麵利用其力量對丹麥作戰;另一方麵又可以排除普魯士的後顧之憂。奧地利則想利用這個機會共同宰割荷爾斯泰因公國,防止普魯士獨吞,因而欣然同意出兵。戰爭勝利後,普魯士占領了石勒蘇益格,把荷爾斯泰因大方地送給奧地利,奧地利人欣然受之,卻沒有想到這正是俾斯麥拋出的釣餌。
俾斯麥在這一個“免費餡餅”的釣餌下,競巧妙地布下了三隻魚鉤,奧地利卻未發覺:
首先,聯合奧地利是為了進一步孤立奧地利,一旦普魯士轉而對奧地利作戰,丹麥就不會出兵援助奧地利,普魯士也就沒有了後顧之憂。其次,在丹麥戰場下,俾斯麥摸清了奧地利軍隊的底細,從而為對奧作戰時戰勝對方打下基礎。第三,把荷爾斯泰因分給奧地利,是為了製造對奧戰爭的借口,因為荷爾斯泰因從來就不屬於奧地利,也不和奧地利接界,名義上劃給奧地利,其實奧地利很難有效地對該地加以統治。
俾斯麥特別善於借別國的領土做魚餌,吊起他國的胃口,許諾甜頭給對他有用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