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就有那麼一幫人,專以“拍馬屁”為生,而且他們還具有相當技巧,拍起“馬屁”來不顯山、不露水,讓你渾然不覺,不知不覺中上了他的當。也確有不少人被奉承者弄昏了頭,誰對他畢恭畢敬、阿諛奉承,就對誰恩寵有加,大加讚賞和關愛。無疑,這種人更助長了阿諛之風的盛行。
阿諛奉承的人多是製造是非的人,他的人格是扭曲的,他奉承人是有目的的,他會捧你,也會毀你,所以在與人交往中最好與阿諛奉承的人保持一段距離。
阿諛奉承之所以被萬人唾棄,因為它的使用者並不是具有真本領,全靠一張伶牙俐齒,為達目的使盡卑躬屈膝之能事,博得上級歡心。
在工作生活中我們應當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哪些是實事求是的評價之辭,哪些又是阿諛奉承之辭;在阿諛奉承之中,哪些人是出於真心而稍稍過分地讚美幾句,哪些人又是企圖通過奉承而達到自己的某種企圖;哪些奉承之辭中含有可吸取的內容,哪些奉承話是憑空捏造、子虛烏有等等,諸如此類。對於這些絕對不能含糊。
有一個年輕的阿諛者,到處阿諛奉承別人,以此度日。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老人教導他:“年輕人,不要老是這樣混下去,阿諛奉承混不到飯吃。要學點真本領,才能立足,才能創業,才能發展。”阿諛者點頭稱是,並說:“要像您老人家一樣有本事,人人尊敬,德高望重,多好呀。”老人聞諛大悅,力留阿諛者進餐。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一次在花園的池塘邊釣魚,釣了半天一條魚也沒有釣著,心中不悅。大臣解縉見此,立刻賦詩一首獻上:“數尺絲綸落水中,金釣拋去永無蹤。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隻釣龍。”寥寥數語,使得龍顏大悅。從此,朱無璋對他恩寵有加。
世上之人,大多喜歡聽好話。年輕的阿諛者,幾句好話取悅於老人,換來了飯食;解縉以詩取悅於君王,贏得了寵幸,可見“好話”的作用。古今中外,常有擅長“好話”者,他們因此得勢受寵,占到便宜。
那麼阿諛者何以屢試不爽、頻頻得勢、生生不息呢?究其源,就是有“悅諛者”存在,有“悅諛者”才有“阿諛者”。三國時,蜀國大將關羽“驍勇絕倫”,但他“悅諛”。東吳小將陸遜看透了這一點,於是給關羽一封信,吹捧他“巍巍功勳,足以長世”。關羽便樂滋滋,昏昏然了,結果釀成一場父子走麥城的悲劇,足見“諛”的厲害。倘若“悅諛者”能夠認識到“甜言蜜語”是毒餌,知道“好話”是砒霜。那麼,再美的言語也不會為之所動,再高明的“阿諛者”也無計可施。“阿諛者”沒有了市場,還能夠長期生存嗎?當然,阿諛也是一門“學問”,不是所有的人都會的,弄不好拍到馬腳上反被馬踢,也是有的。善阿諛者的眼睛總是緊緊盯著有實權的“悅諛者”,惟命是從,投其所好,見風使舵,隨機應變,直“諛”得你飄飄欲仙,昏昏欲睡,那功夫實在了得。
我們不要總是責怪“阿諛者”的繁衍速度,總是認為“阿諛者”可惡可恨,總想斷其後。殊不知,隻要沒有“悅諛者”,“阿諛者”就會自行消失了。獻媚是為了取寵,拍馬是為騎馬。阿諛雖有術,抵擋也不難。魯迅的經驗是,“無論是誰,先奉還他無端給我的‘尊敬’”。其實,隻要掌權者頭腦清醒,不給阿諛者一點好處,阿諛者就會斂跡矣!古人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又雲:“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
曆史上,隋朝有個裴矩,在隋煬帝麵前專事諂媚而得寵,可謂“阿諛老手”。而到了唐朝,在太宗手下,他卻也了敢於直諫的諍臣。用司馬光的話說:“裴矩佞於隋忠於唐,非其性之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其直,則佞化為忠。”這就是“橘淮南而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環境使然。
隱形讚美,無邊富貴隨你行
清朝刊印二十四史時,乾隆非常重視,常常親自校核,每校出一件差錯來,覺得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心中很是痛快。
和紳和其他大臣,為了迎合乾隆的這種心理,就在抄寫給乾隆看的書稿中,故意在明顯的地方抄錯幾個字,以便讓乾隆校正。這是一個奇妙的方法,這樣做顯示出乾隆學問深,比當麵奉承他學問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皇帝改定的書稿,別人就不能再動了,但乾隆也有改不到的地方,於是,這些錯誤就傳了下來,今天見到的殿版書中常有訛處,有不少就是這樣形成的。
和紳工於心計,頭腦機敏,善於捕捉乾隆的心理,總是選取恰當的方式,博取乾隆的歡心。他還對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習慣,進行細心觀察和深入研究,尤其是對乾隆的脾氣、愛憎等了如指掌。往往是乾隆想要什麼,不等乾隆開口,他就想到了,有些乾隆未考慮到的,他也安排得很好,因此,他很受乾隆的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