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以“連續作戰”著稱的英雄團。他們一仗接一仗,一直打到縱深的霍根森林。戰鬥進入最高潮,彈如急雨,屍骸遍野,鏖戰二十天後,三千多人的部隊壯烈犧牲了二千五。
海明威自始至終處在這場浴血奮戰之中,他為生命垂危的傷員寫家信,安慰他們的母親。他在英雄墓前默禱,繼而仰天詛咒,認為這次正麵攻擊傷亡太大,既愚蠢又行不通。然而軍令必須執行。
他一邊大發雷霆,一邊隨第四師向希奈埃菲爾和盧森堡挺進。幾位新來的記者看到他行軍時不時拿出酒瓶喝酒便開玩笑說:“海明威上前線不帶槍,隻帶一支鉛筆和幾張髒紙。他的全部武器就是兩隻鐵罐,一隻裝滿倫敦杜鬆子酒,另一隻裝滿法國苦艾酒。”
海明威反駁道:“他媽的,那些狗養的家夥全在胡說。我從小就抱槍睡覺,我到死都抱著槍。我能證明他們在胡說……”看來海明威說的不假,他死時確實抱著槍。按他的脾氣秉性,戰爭中他不會不拿槍。雖然根據日內瓦國際公法:戰地記者不能直接參戰,也不能佩帶任何槍支。
突破了齊格菲防線後,盟軍下一個目標將是解放法國首都巴黎。巴黎,是海明威青年時代工作、奮鬥過的地方,他熱愛這座藝術之都。歐內斯特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嫌盟軍進攻速度太慢,決定自己幹起來。
一次戰鬥中,在巴黎西南的小鎮朗布伊埃,海明威接過了指揮一支法國抵抗運動遊擊隊的任務,自封為這支地下武裝的司令官。由於在西班牙的那段作戰經曆,海明威具有豐富的遊擊戰經驗。他帶領遊擊隊去保護交通要道,又向農村派出偵察隊刺探德軍火力。遊擊隊員們有的打扮成農民,有的化裝為神父或村姑,騎自行車四處活動,搜集了大量有關德軍部隊工事和火力部署的情報。他率領偵察隊巧妙地跟蹤潰逃的德國部隊,居然還抓回了一群俘虜。在他的“司令部”裏,海明威帶著老式鋼邊眼鏡,威嚴地坐在桌子後麵用德語審訊俘虜,從他們口中獲得了不少德軍部隊調動的情報。
一份份詳盡的火力部署圖和俘虜口供及時地送到了盟軍勒克萊爾將軍手中,對盟軍裝甲師解放巴黎起了重要的作用。後來勒克萊爾將軍對法國總統戴高樂說:海明威的貢獻救了千百個法國人的生命並使他的作戰時間表提前了大半。
這群遊擊隊員穿著五花八門的衣服,有的頭戴貝雷帽,有的足登木屐。他們的主要裝備是別在腰帶或掛在肩上的一串手榴彈。有幾個人配著輕機關槍、卡賓槍和左輪手槍,大多是從德國俘虜手中繳獲的。別看他們其貌不揚,打起仗來毫不含糊。隻要一聲令下,隊員們個個奮勇爭先。海明威的勇敢和機智贏得了他們的愛戴,遊擊隊員們對他忠心耿耿,毫無保留地接受他的領導。他們親熱地稱呼他“將軍”,年紀小的隊員幹脆叫他“爸爸”、“大伯”。海明威本人也很樂意接受這些稱呼,“爸爸”這種稱呼後來在他的朋友中間也叫開了。
隨著向巴黎的推進,遊擊隊的規模如滾雪球一樣愈加壯大,人員增加到兩百多。歐內斯特還用正當和不正當的各種手段使他的部隊摩托化。當盟軍大部隊在巴黎郊外與德軍激戰時,海明威的“部隊”已順著小路悄悄地攻入城中,與小股納粹散兵遊勇交火。在凱旋門附近他們打得很英勇,有力地配合了大部隊進城。
巴黎,經過德國人四年的占領,從外表上看似乎沒有什麼大的變化。海明威真不敢相信,自己又能重新踏上這片土地。此刻他的心情猶如一個在外漂泊多年的遊子又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巴黎解放了!手下的遊擊隊員們也個個激動得淚流滿麵,一個二十歲的青年遊擊隊員跑上來握住海明威的手說:“大伯……將軍……你的仗打得太棒了……真叫我們大開眼界。”
走在巴黎的街頭,無論他們走到哪裏,都被視為凱旋而歸的英雄,受到人們熱烈的歡迎。街上到處插了法國國旗,成群的人在歡呼“法蘭西萬歲”。男女老少將他們團團圍住,爭先恐後地與他們親吻、擁抱。吉普車上滿是姑娘們扔來的鮮花和水果。走進每一家餐館,老板總會笑盈盈地端上陳年的佳釀款待他們。那一天晚上,喝了數不清的美酒後,海明威醉倒在旅館裏,做了一個無比香甜的美夢。
海明威的軍事行動不屬於正式戰爭的組成部分,因為他不是奉命行事的。但他這位傳奇式人物已作為法蘭西楓丹白露的保衛者而名垂軍事史冊。《法蘭西義勇軍報》在巴黎解放後的第一個星期刊登文章報道說:海明威先生給人們的印象“是個刀槍不入的硬漢”。
關於二戰中的海明威還流傳著許多離奇的故事。據說盟軍攻入德國本土後,有一次拉納姆將軍在指揮部裏舉行晚宴,歐內斯特和其他十幾名軍官出席。正當牛排端上桌來,突然一顆德軍88毫米的炮彈打穿了海明威對麵的那堵牆,接著又穿過一堵牆,但沒有爆炸……炮彈飛行的速度疾如閃電,所以人還來不及作出反應,它就到了眼前。轉瞬間人們紛紛躲到地窖裏去了。而海明威仍坐在餐桌旁邊不動聲色地用刀子切著牛排。拉納姆將軍大聲叫他快進地窖,可他不聽。驀地,又一顆炮彈穿牆而過。歐內斯特仍無動於衷,繼續吃著牛排,連鋼盔都沒有戴……炮轟停止後,人們陸陸續續地從地窖出來回到樓上。別人問他幹嘛不躲一躲,他卻說:“除非炮彈直接打中你,否則你呆在什麼地方都一樣安全。”這類傳說經眾人以訛傳訛,使海明威幾乎成了神話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