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日食從大西洋東部開始,經非洲南部、印度洋北部、印度、緬甸到我國南部境內結束。我國雲南瑞麗地區見食最早,月影經昆明等地到貴陽後就離開地球了。另外,因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因而月球在公轉過程中,與地球的距離也在變化。如果日食發生時,月球距地球較生遠,那麼月球中心影錐就不能到達地麵,這時在地球上看到的就將是日環食和偏食。若月球走到地球的影子內,就是月食。

既然日食、月食完全取決於地球和月球的軌道運動,而地球、月球的公轉又都有它們各自固定的周期,所以日、月食的發生也必然有確定的規律。古代巴比倫人發現日食具有223個朔望月(合18年零11.3天)的重複周期。比如1980年2月16日發生一次日全食,那麼過18年零11.3天後,1998年2月17日也必然有一次類似的日全食。我國漢代也發現過類似的周期規律。目前,天文學家已準確地掌握了日、月食發生的規律,並且能分秒不差地作出預報。2009年7月22日在我國境內將有一次觀測日全食的極好機會。這次全食長達6分多,全食帶由西藏直到長江口,共3000多千米,寬約230千米。到時大家可以作好準備,盡情觀賞這一壯觀的天象。

從“災難的預兆”到不可多得的良機

日食,本來是一種自然現象,它就像每天太陽東升西落一樣平常。在古代因不了解它的科學道理,往往引起人們的驚異和恐慌。統治者甚至訂出製度,每當日食發生時皇帝就率領臣民進行救護太陽、衛護天子的儀式。這種製度一直流傳到封建社會的末期。

隨著科學的發展,智慧戰勝了愚昧,人們對日食的態度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現在再也不把日食當作災難的象征,而是把它看成科學研究不可多得的良機。過去人們怕日食,企圖躲避日食,敲鑼打鼓,以便趕走“天狗”,拯救太陽。現在科學家為了追逐日食這難得的幾分鍾,不惜跋山涉水、遠渡重洋奔赴日食地點。法國科學家為了延長觀測日食時間,1973年非洲出現日食時,曾乘飛機追趕月影,使觀測日食時間延長到74分。

日食是研究色球和日冕的極好機會。科學工作者要抓緊這珍貴的幾分鍾時間進行照相、拍光譜和射電等多種手段的觀測。我們前麵提到的氦元素就是首先在日食發生時拍攝下的日珥光譜中發現的。此外在日食期間,電離層、地磁、氣象等都有一係列奧妙的變化,這對研究日地關係也很重要。我們;可以利用日食機會進行一些有價值的科學實驗,比如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關於星光在太陽引力場中偏轉的結論和搜尋比水星更靠近太陽的行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