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秋末古城遊思(2 / 2)

繼續向上攀登,扶著鐵鎖鏈沿著陡峭盤旋的幾十步台階,就登上了“仙人台”。仙人台是五女峰上的一處巨大的岩石平台。平台長16.5米,寬6.3米,總麵積103.4平方米。仙人台從深山老林中探出頭來,整個五女峰公園盡收眼底。台上風很大,有四五級,我們的頭發都被吹亂了,說話都很困難。仙人台四周都是深不見底的山澗,而石頭表麵又異常的光滑,站在上麵感覺一不小心就會滑落深穀。在目眩神搖的狀態下,抓緊拍照後,立即從仙人台上逃了下來。

上去時沒覺得怎麼難,下去卻手腳並用,亦步亦趨,緩慢而下。仙人台下不遠有一個二層六角鬥拱彩繪小亭——仙人亭。亭子建在一塊麵積不大的岩石上,亭子周圍的岩石縫隙生長古鬆和雜樹。亭子和樹木相互映襯,使得這個所在別有一番風味。特別是幾株鬆樹,讓我想起了黃山的美人鬆,飄逸古樸,讓人不忍離去,坐在亭子上小憩,沐浴著清涼的山風,驀地想起了賈島“鬆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美好詩句。當年賈島看到的景致大概也不過如此吧。

接下來,我們向五女峰大峽穀走去。一走進幽深的峽穀,就像走進了迷宮。時而踏溪過徑,時而穿過一座接一座的小木橋,時而需扶著水泥仿製的巨樹開鑿的天梯前進,時而要手扶藤條欄杆移動腳步。一會兒隨瀑布的激流而下,一忽兒坦途奇跡般出現在眼前。讓你在巨大的落差下,一步一個驚喜。“曲徑通幽”、“豁然開朗”用到這裏是再恰當不過了。在溪穀中的林蔭中潛行,就象三伏天坐在葡萄架下納涼一般,格外的涼爽。這裏的空氣清新異常,還帶著泥土的芬芳,簡直就是天然的氧吧,令人神清氣爽。

邊走邊欣賞景致,脖子有些酸了,腿也有點直了,我們來到路旁的小木亭裏,坐在無靠背的回字凳上休息。一邊觀賞巨石的偉岸,一邊傾聽小橋溪水的纏綿;頭頂是遮蔽得密不見天的樹冠,讓人倍感清幽恬靜;路邊水畔的蘚苔和倒木,還有那百年古藤,似乎在述說著曆史的蒼桑。時而路旁石縫中冒出的一枝火紅楓葉,展現著枯木逢春的奇跡。

休息過後,我們繼續沿著溪水向穀底走去。兩岸的石壁越發陡峭,山峰環繞,林木茂盛,在奇峰怪石間生長著各種樹木,有的蒼翠欲滴,有的一片金黃,有的赤橙似火,有的紫霧迷蒙。山呈褐色,水似銀河,小溪之水左突右衝,跌宕飛奔,景色迥異。沿途不時有瀑布的聲響回蕩在山穀,因為落差不同,時而奔放激越,如黃河怒吼,時而泠泠淙淙,如泣如訴。溪流中不時地有數片紅葉載沉載浮,猶如水中盛開的鮮花,靈動而輕盈。

穀底是“五女戲水”景點。開闊的空間可以容納上萬人,水流彙聚到這裏越發的盛大,溪流在巨大的鵝卵石間奔騰,浪花飛濺,轟轟作響。在兩個溪流彙合處有一塊仰臥的重幾百噸的巨石上銘刻著“五女戲水”,一米見方的紅字雋永秀麗,在秋陽的照射下熠熠生輝。溪水之側,石崖之上幾米高處的山路拐彎處一座仿木方亭,在雜樹種分外醒目,古樸自然的風貌,不禁令我想起了歐陽修筆下的醉翁亭,一時詩情畫意湧上心頭,糾纏翻騰,不能自已。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帶著滿身的愜意,懷著對山水草木的眷戀,我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五女峰景區。坐在車上,一上午的所見所聞,縈回在腦海揮之不去。常言道“仁者愛山,智者愛水”,自己雖然既不是仁者,也不是智者。但是一次親近大自然的經曆,的確讓自己暫時忘卻了一切憂煩,內心澄明,四肢通泰,真的是不虛此行。這樣的機遇如果多一點,將會對自己的身心健康,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我暗暗的想到,今後一定要多找一些機會做如是遊。汽車慢慢駛離了景區,我最後瞥了一眼如詩如畫的風景區。心裏說道“再見了秀美的山川,再見了欣欣向榮的草木,我還會再來於你相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