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找兩個人帶隊,等我選好工地,讓他們自己來就行了!”
當晚,莊毅便在村外露天紮營休整,次日一早便由郭翁伯帶路,到了那處稱為沙湖灣的海邊,先讓士兵們帶著青壯紮營,讓郭翁伯領著四下察看了一下地形。
這個小海灣就處在兩個突出的小半島之間,海邊平地東西約四十餘裏,到北麵三十裏後,全是低緩的丘陵山地,地形倒是不錯,但是這個窪地裏,海風太大了。
莊毅選了西北角背風的小山腳下,修建駐軍營地,鹽場工人房舍,以及庫房,鹽場管事的公房,另外還要建幾個煮鹽的作坊。雖然這時代直接用海水煮鹽的“煎鹽法”已經淘汰,但還是可以用的。
當然,除了原始的煎鹽,還有“刺土成鹽法”,像幽州盧龍軍設置的蘆台、靜海兩處鹽場,滄州橫海軍設置的魯城鹽場、鹽山鹽場,已經都采用了刺土成鹽法。
這個刺土成鹽法,並不是用土煮,而是用一種間接取鹵的方式,選擇好的海灘鹹地或鹽田上刮取鹹土,再將鹹土準於草上生溜,並於鹵溜底側,挖好淋滲鹵水的“鹵井”,中間以蘆管與鹵溜連通,將海水從鹵溜上方緩緩澆下,使飽溶土中鹽份的鹵水從溜底滲入鹵井。
采用此種方式獲得的鹵水,已經具備了較高的濃度,但在使用前還要經過驗鹵的環節,也就是試驗鹽份的濃度。驗鹵之後就進入了海鹽生產的最後一道工序——煎煮。其中還要經過輸鹵入漕、裝盤煎煮、石灰封盤、皂角結鹽、收鹽伏火等複雜的環節。
這種方式取鹽比較複雜,還有曬鹽法,也就是不經過鹵煮,完全用太陽光曝曬成鹽,但所需的時間要長一點。但這三種方法,莊毅都打算采用,因為無論是哪一種單一的方法,都不算很好。
一千多人在莊毅的指派下,齊齊動手,采集石料或燒製磚瓦,砍伐木料柴薪,僅用了十來天,便建成了四處大型院落,共有數百間房屋,也包括了一處煮鹽作坊。
這天一早,煮鹽作坊裏十二座灶台上的大銅釜,另加六口大鐵鍋全裝滿海水。在莊毅的一聲令下,正式點火開工了。片刻工夫,海水煮沸,蒸氣彌漫。
一個時辰過去,水漸漸煮幹了,莊毅沒有讓人再加水,每個大銅釜都是百斤水,現在,他想試試一天究竟能出多少鹽。可測試結果讓他有點失望,鍋底隻有薄薄的一層白鹽凝結了。
讓人刮出來一稱,隻有一斤半鹽。不過這也不錯了,自德宗之後,鹽價高達三百七十文一鬥,後期屢有調整,大體上保持著一鬥鹽三百文左右,所以,很多庶民買不起鹽,就隻能吃白食了。
這一斤半鹽,按這個價也能值五十多文錢,但幽州鹽價沒這麼高,約兩百五十文一鬥,莊毅這隻算是小本買賣,隻有賣到山北草原去才更合算。
不過他還打算采用刺土成鹽法和曬鹽法,接下來將開辟攤場、引納潮水、澆淋取鹵、煎練成鹽,以他更先進的製作經營方式,成本可以降低,質量還可以提高,致富養兵是妥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