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多彩的童年故事(3)(3 / 3)

臘八節,作者回憶起母親,回憶起周總理,同學們,你們在過節時又會思念誰呢?

原文回放

從我能記事的日子起,我就記得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母親給我們煮臘八粥。

這臘八粥是用糯米、紅糖和十八種幹果摻在一起煮成的。幹果裏大的有紅棗、桂圓、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幹等等,小的有各種豆子和芝麻之類,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母親每年都是煮一大鍋,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還分送給鄰居和親友。

母親說:這臘八粥本來是佛教寺煮來供佛的——十八種幹果象征著十八羅漢,後來這風俗便在民間通行,因為借此機會,清理廚櫃,把這些剩餘雜果,煮給孩子吃,也是節約的好辦法。最後,她歎一口氣說:“我的母親是臘八這一天逝世的,那時我隻有十四歲。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後,趕忙到廚房去給父親和哥哥做早飯,還看見灶上擺著一小鍋她昨天煮好的臘八粥,現在我每年還煮這臘八粥,不是為了供佛,而是為了紀念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是一九三〇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農曆臘八!那時我已有了自己的家,為了紀念我的母親,我也每年在這一天煮臘八粥。雖然我湊不上十八種幹果,但是孩子們也還是愛吃的。抗戰後南北遷徙,有時還在國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們幾乎連個“家”都沒有,也就把“臘八”這個日子淡忘了。

今年“臘八”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見我的第三代幾個孩子,圍在桌旁邊,在洗紅棗,剝花生,看見我來了,都抬起頭來說:“姥姥,以後我們每年還煮臘八粥吃吧!媽媽說這臘八粥可好吃啦。您從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這些孩子們真饞。我說:“那是你媽媽們小時候的事情了。在抗戰的時候,難得吃到一點甜食,吃臘八粥就成了大典。現在為什麼還找這個麻煩?”

他們彼此對看了一下,低下頭去,一個孩子輕輕地說:“媽媽和姨媽說,您母親為了紀念她的母親,就每年煮臘八粥,您為了紀念您的母親,也每年煮臘八粥。現在我們為了紀念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周爺爺,我們也要每年煮臘八粥!這些紅棗、花生、栗子和我們能湊來的各種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羅漢,而是象征著我們這一代準備走上各條戰線的中國少年,大家緊緊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團結在一起……”他一麵從口袋裏掏出一小張疊得很平整的小日曆紙,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麵,印著“農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樣。他把這張小紙送到我眼前說:“您看,這是媽媽保留下來的。周爺爺的忌辰,就是臘八!”

我沒有說什麼,隻泫然地低下頭去,和他們一同剝起花生來。

1979年2月3日淩晨

作品賞析

《臘八粥》從孩子們紀念周爺爺的獨特的角度,抒寫人民對總理的敬仰、愛戴與懷念之情。本文文字樸實,不加任何修飾,但是卻表達了真摯的感情。

本文以“臘八粥”為主線,描寫了母親煮臘八粥紀念她的母親、我煮臘八粥紀念我的母親、我們煮臘八粥紀念周總理這幾件事。“母親”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作者把周總理也當作自己的親人一樣來紀念。

本文描寫了“臘八”的民俗,如臘八粥的製作過程、臘八粥的來曆、我家如何過臘八節。這些事聽起來都非常親切,就像在我們家中發生的事。

寫作點撥

本文抒發了作者的真情實感,並以此打動了讀者。特別是結尾部分,幾個孩子為了紀念周總理爺爺洗紅棗、剝花生準備做臘八粥,一個孩子“低下頭”講的那番話是多麼動情,多麼天真可愛!你看,“他一麵從口袋裏掏出一小張疊得很平整的小日曆紙,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麵,印著‘農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樣。他把這張小紙送到我眼前說:‘您看,這是媽媽保留下來的。周爺爺的忌辰,就是臘八!’”此時,作者“沒有說什麼,隻泫然地低下頭去,和他們一同剝起花生來”。文章到此收筆,無聲勝有聲,留下無窮韻味。

我們在寫作時,一定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那些體現真實情感經曆的文章,往往是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因此,寫作時,我們選取的事例不一定多麼新奇、多麼有意義,重點是能借助這些事表達出內心的真情實感,這樣寫出來的作文才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