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們初一早起,換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我們家不供神佛——供桌上隻有祖宗牌位、香、燭和祭品,這一桌酒菜就是我們新年的午餐——然後給父母親和長輩拜年,我拿到的紅紙包裏的壓歲錢,大多是一圓鋥亮的墨西哥“站人”銀元,我都請母親替我收起。
最有趣的還是從各個農村來耍“花會”的了,演員們都是各個村落裏冬閑的農民,節目大多是“跑旱船”,和“王大娘鋦大缸”之類,演女角的都是村裏的年輕人,搽著很厚的脂粉。鼓樂前導,後麵就簇擁著許多小孩子。到我家門首,自然就圍上一大群人,於是他們就穿走演唱了起來,有樂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聲不斷。耍完了,我們就拿煙、酒、點心慰勞他們。這個村的花會剛走,那個村的又來了,最先來到的自然是離我們最近的金鉤寨的花會!
我十一歲那年,回到故鄉的福建福州,那裏過年又熱鬧多了。我們大家庭裏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們這一房在一起吃飯的。從臘月廿三日起,大家就忙著掃房,擦洗門窗和銅錫器具,準備糟和醃的雞、鴨、魚、肉。祖父隻忙著寫春聯,貼在擦得鋥亮的大門或旁門上。他自己在元旦這天早上,還用紅紙寫一條:“元旦開業,新春大吉……”以下還有什麼吉利話,我就不認得也不記得了。
新年裏,我們各人從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許多好東西。首先是灶糖、灶餅,那是一盒一盒的糖和點心。據說是祭灶王爺用的,糖和點心都很甜也很粘,為的是把灶王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不能彙報這家人的壞話!最好的東西,還是燈籠,福州方言,“燈”和“丁”同音,因此送燈的數目,總比孩子的數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那時我的弟弟們還小,不會和我搶,多的那一盞總是給我。這些燈:有紙的、有紗的,還有玻璃的……於是我屋牆上掛的是“走馬燈”,上麵的人物是“三英戰呂布”,手裏提的是兩眼會活動的金魚燈,另一手就拉著一盞腳下有輪子的“白兔燈”。同時我家所在的南後街,本是個燈市,這一條街上大多是燈鋪。我家門口的“萬興桶石店”,平時除了賣各種紅漆金邊的伴嫁用的大小桶子之外,就兼賣各種的燈。那就不是孩子們舉著玩的燈籠了,而是上麵畫著精細的花鳥人物的大玻璃燈、紗燈、料絲燈、牛角燈等等,元宵之夜,都點了起來,真是“花市燈如晝”,遊人如織,歡笑滿街!
元宵過後,一年一度的光采輝煌的日子,就完結了。
當大人們讓我們把許多玩夠了的燈籠,放在一起燒了之後,說:“從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學去吧。”我們默默地聽著,看著天井裏那些燈籠的星星餘燼,戀戀不舍地帶著一種說不出的惆悵寂寞之感,上床睡覺的時候,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過!
作品賞析
本文對過春節的習俗描寫得非常真實。母親過年會給我們做新衣鞋帽,會用醬油、白糖和各種香料煮的鹵肉,還蒸上好幾籠屜的紅糖年糕……這些安寧熱鬧的生活場景在童年冰心的心中記憶深刻,從中我們看到了舊社會過春節時的祥和景象。“一表三千裏”,寫出了中國民俗所獨有的特點,過年時親戚之間都要往來,串門,送禮品。
本文按照時間順序來寫,有一些標誌性的詞語,如“過年的前幾天”“記得我們初一早起”“我十一歲那年”“元宵過後”。這些時間性詞語把文章內容串聯起來,讓我們清楚地了解到過年的風俗,更了解了作者豐富多彩卻又帶點傷感的童年春節。
寫作點撥
本文運用語言、動作、心理描寫來表現人物過春節時的心情。父親為放學的孩子準備新年的娛樂,“隻是我擠不進他們的樂隊裏去!”作者這裏用了一個“擠”字,寫出了我既好奇,又非常想參加的心理。“我們默默地聽著,看著天井裏那些燈籠的星星餘燼,戀戀不舍地帶著一種說不出的惆悵寂寞之感,上床睡覺的時候,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過!”這裏是人物的心理描寫,寫出了心愛的燈籠被燒毀後,內心的傷心、寂寞之情。
寫事的文章,我們也需要加上細膩的人物動作、語言、心理等描寫。這樣會使故事情節更加生動、更加吸引人,故事中的情感更加淋漓盡致、更加感動人。
臘八粥
作品導讀
這是一篇紀念文章。周恩來總理逝世後,懷念的文章數以千計,各種形式層出不窮,而《臘八粥》別出心裁,通過人民群眾代代相傳的農曆十二月初八煮臘八粥的風俗,抒發了三代人對敬愛的周總理深切的懷念。作者用“蘊含著溫柔”的筆調,抒寫著母親煮臘八粥的往事。然而撥動讀者心弦的,不僅有往事的回憶,還有孩子們那“現在我們為了紀念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周爺爺”準備煮臘八粥的情景,更具有肅穆與天真的感人力量在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