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多彩的童年故事(3)(1 / 3)

那時候,除了父親上軍營或軍校的辦公室以外,他一下班,我一放學,他就帶我出去,騎馬或是打槍。海軍學校有兩匹馬,一匹是白的老馬,一匹黃的小馬,是輪流下山上市去取文件或書信的。我們總在黃昏,把這兩匹馬牽來,騎著在海邊山上玩。父親總讓我騎那匹老實的白馬,自己騎那匹調皮的小黃馬,跟在後麵。記得有一次,我們騎馬穿過金鉤寨,走在寨裏的小街上時,忽然從一家門裏蹣跚地走出一個剛會走路的小娃娃,他一直闖到白馬的肚子底下,跟在後麵的父親,嚇得趕忙跳下馬來拖他。不料我座下的那匹白馬卻從從容容地橫著走向一邊,給孩子讓出路來。當父親把這孩子抱起交給他的驚惶追出的母親時,大家都鬆了一口氣,父親還過來抱著白馬的長臉,輕輕地拍了幾下。

在我們離開煙台以前,白馬死了。我們把它埋在東山腳下。我有時還在它墓上獻些鮮花,反正我們花園裏有的是花。從此我們再也不騎馬了。

父親還教我打槍,但我背的是一杆鳥槍。槍彈隻有綠豆那麼大。母親不讓我向動物瞄準,隻許我打樹葉或樹上的紅果,可我很少能打下一片綠葉或一顆紅果來!

作品賞析

本文主要圍繞我的“野”來記事。既寫了父親如何培養我的“野”,如何放縱我的“野”,又寫了母親是如何約束我的“野”。可以說我的“野”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全文都在圍繞這一點來寫,這樣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本文語言樸實,言語之間卻蘊含著濃濃的親情。“的確,我的‘野’,是父親一手‘慣’出來的,一手訓練出來的。”這句話寫出了父親對我體貼的愛。他“慣”著我的“野”,訓練著我的“野”,從而造就了我現在的性格。“母親不讓我向動物瞄準,隻許我打樹葉或樹上的紅果,可我很少能打下一片綠葉或一顆紅果來!”這句話樸實,如話家常,寫出了母親對我的教導很嚴和對小動物的關愛。

寫作點撥

選取典型事例來表現親情,是本文的寫作特點。本文圍繞我的“野”選取了幾個典型事例。如:父親不讓我紮耳眼,不讓我穿緊鞋,教我騎馬、打槍。正是因為如此,才造就了我這樣一個“野孩子”。同時,從這幾個事例中也能看出父母親對我的關愛。

寫事時,圍繞文章的中心來選取典型事例非常重要。典型事例是文章是否成功的關鍵。選取的事例典型、突出,文章才會產生感動人的力量,才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們在寫作時,一定要重視事例的選取,對與文章中心無關的事例要大膽舍棄,隻留下那些最能表現主題的事例。

童年的春節

作品導讀

讀了本文,我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童年熱鬧的春節。每年過節,我家“熱鬧得鑼鼓喧天”,吃飯時可以吃到“用醬油、白糖和各種香料煮的鹵肉”,還“蒸上好幾籠屜的紅糖年糕”,現在想起來還情不自禁會流下口水。最有趣的是放鞭炮,火樹銀花,特別美麗。文中作者童年的春節正是這樣過的。

但是在描寫快樂心情的同時,作者也寫了這樣一些事:父親為放學的孩子們準備娛樂,而“我”卻沒有份。元宵節從“姥姥家”取得的燈籠最後都要被燒掉。這些都表現了作者寂寞與無奈的心情。

原文回放

我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邊山上孤單寂寞的獨往獨來,也有熱鬧得鑼鼓喧天的時候,那便是從前的“新年”,現在叫做“春節”的。

那時我家住在煙台海軍學校後麵的東南山窩裏,附近隻有幾個村落,進煙台市還要越過一座東山,算是最冷僻的一角了,但是“過年”還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

過年的前幾天,最忙的是母親了。她忙著打點我們過年穿的新衣鞋帽,還有一家大小半個月吃的肉,因為那裏的習慣,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豬賣肉的。我看見母親係起圍裙、挽上袖子,往大壇子裏裝上大塊大塊的噴香的裹滿“紅糟”的糟肉,還有用醬油、白糖和各種香料煮的鹵肉,還蒸上好幾籠屜的紅糖年糕……當母親做這些事的時候,旁邊站著的不隻有我們幾個饞孩子,還有在旁邊幫忙的廚師傅和餘媽。

父親呢,就為放學的孩子們準備新年的娛樂。在海軍學校上學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還有表哥哥。真是“一表三千裏”,什麼姑表哥,舅表哥,姨表哥,至少有七八個。

父親從煙台市上買回一套吹打樂器,鑼、鼓、簫、笛、二胡、月琴……彈奏起來,真是熱鬧得很。隻是我擠不進他們的樂隊裏去!我隻能白天放些父親給我們買回來的鞭炮,晚上放些煙火。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火樹銀花,璀璨得很!我最喜歡的還是一種最小、最簡單的“滴滴金”。那是一條小紙撚,卷著一點火藥,可以拿在手裏點起來嗤嗤地響,爆出點點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