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點撥
本文聯想、比喻和擬人的寫作手法非常有特色。作者發揮豐富的想象力,想象著春天像一個困倦的孩子,他躺在冬天的絨被下睡著了。那麼安靜,令人喜愛。想象著春天會揉著眼睛坐起來了,看著萬物的變化,臉上充滿了驚訝的微笑。想象著米的孩子,棉花的孩子,他們如何破土而出,來看看外麵多彩的世界。這些既是聯想,也是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
寫作時,如果我們覺得簡單的詞語不能夠把我們內心的想法都表現出來,那麼我們就可以借用比喻和擬人,這樣能夠使語言更生動,文章更感人。如果我們覺得單純描寫表麵的東西還不夠,我們可以借助聯想,去想象那些我們看不到的,讓文章變得更加吸引人。
笑
作品導讀
雨後,作者欣賞著雨後清美的圖畫,看到了牆上那幅安琪兒,看著她抱著花兒微笑,勾起了對往事的回憶。她回憶起了在過去歲月中所珍藏的兩個笑容:古道旁看著驢兒孩子的微笑和茅屋裏老婦人對我和善的微笑。
這兩個微笑,令作者感到那麼親切,那麼溫暖,因而久久留在了作者的心中。在這雨後,望著畫中的安琪兒,作者抒發了這三種笑容的感受。全文讓我們感到很美,如果我們閱讀時能夠把自己當做作者,想象著在那麼美的雨後,自己在凝神思考著美好的往事,心中不免也美美的。
原文回放
雨聲漸漸的住了,窗簾後隱隱的透進清光來。推開窗戶一看,呀!涼雲散了,樹葉上的殘滴,映著月兒,好似螢光千點,閃閃爍爍的動著。——真沒想到苦雨孤燈之後,會有這麼一幅清美的圖畫!
憑窗站了一會兒,微微的覺得涼意侵入。轉過身來,忽然眼花繚亂,屋子裏的別的東西,都隱在光雲裏;一片幽輝,隻浸著牆上畫中的安琪兒。——這白衣的安琪兒,抱著花兒,揚著翅兒,向著我微微的笑。
“這笑容仿佛在哪兒看見過似的,什麼時候,我曾……”
我不知不覺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嚴閉的心幕,慢慢的拉開了,湧出五年前的一個印象。——一條很長的古道。驢腳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溝裏的水,潺潺的流著。近村的綠樹,都籠在濕煙裏。弓兒似的新月,掛在樹梢。一邊走著,似乎道旁有一個孩子,抱著一堆燦白的東西。驢兒過去了,無意中回頭一看。——他抱著花兒,赤著腳兒,向著我微微的笑。
“這笑容又仿佛是哪兒看見過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現出一重心幕來,也慢慢的拉開了,湧出十年前的一個印象。——茅簷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來。
土階邊的水泡兒,泛來泛去的亂轉。門前的麥壟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黃嫩綠的非常鮮麗。——一會兒好容易雨晴了,連忙走下坡兒去。迎頭看見月兒從海麵上來了,猛然記得有件東西忘下了,站住了,回過頭來。這茅屋裏的老婦人——她倚著門兒,抱著花兒,向著我微微的笑。
這同樣微妙的神情,好似遊絲一般,飄飄漾漾的合了攏來,綰在一起。
這時心下光明澄靜,如登仙界,如歸故鄉。眼前浮現的三個笑容,一時融化在愛的調和裏看不分明了。
一九二〇年
(本篇最初發表於1921年1月《小說月報》第12卷第1號,後收入小說、散文集《超人》)
作品賞析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文中共描寫了三種笑,這三種笑都是對我這個陌生人而發的,把溫暖和善意傳遞給了我,讓我體驗到了人世間的美好,以至於讓我懷念至今,也體現了普通民眾的一種樂觀純樸的情感,雖然深處困境,但仍沒有放棄希望,也不忘給人以關懷。文章中最後一段畫龍點睛:這笑容讓作者如登仙界,如歸故鄉,他們代表著愛,一種樸素的、不需要回報的愛,讓作者找到了美好的精神家園和歸屬。
本文作者大量使用表意準確生動的單字,這些詞語讀起來幹脆利落,清新明麗,給人以愉悅的感受。如“雨聲漸漸的住了,窗簾後隱隱的透進清光來。
推開窗戶一看,呀!涼雲散了,樹葉上的殘滴,映著月兒,好似螢光千點,閃閃爍爍的動著。——真沒想到苦雨孤燈之後,會有這麼一幅清美的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