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小鳥——偶記前天在庭樹下看見的一件事
作品導讀
羽翼未豐的小鳥對外麵的世界非常好奇,它探出頭來看陽光,抖抖羽毛落枝頭,不想卻不小心被孩子們看到,從此它便從枝頭消失了。讀完這個故事,我們的心中充滿感傷。那一句“從此那歌聲便消歇了”引發了我們無窮的聯想。
作者在這裏沒有直接去批評那個孩子,一切盡在不言中。最後一句“那些孩子想要仰望著它,聽它的歌聲,卻不能了”,作者在暗示孩子們知道錯了,想要彌補卻已經晚了,因為小鳥已經永遠地離開了。讀完本文,會引發我們深深的思考:愛鳥、護鳥問題應該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原文回放
有一隻小鳥,它的巢搭在最高的枝子上,它的毛羽還未曾豐滿,不能遠飛;每日隻在巢裏啁啾著,和兩隻老鳥說著話兒,它們都覺得非常的快樂。
這一天早晨,它醒了。那兩隻老鳥都覓食去了。它探出頭來一望,看見那燦爛的陽光,蔥綠的樹木,大地上一片的好景致;它的小腦子裏忽然充滿了新意,抖刷抖刷翎毛,飛到枝子上,放出那讚美“自然”的歌聲來。它的聲音裏滿含著清-輕-和-美,唱的時候,好像“自然”也含笑著傾聽一般。
樹下有許多的小孩子,聽見了那歌聲,都抬起頭來望著——
這小鳥天天出來歌唱,小孩子們也天天來聽它,最後他們便想捉住它。
它又出來了!它正要發聲,忽然嗤的一聲,一個彈子從下麵射來,它一翻身從樹上跌下去。
斜刺裏兩隻老鳥箭也似的飛來,接住了它,銜上巢去。它的血從樹隙裏一滴一滴的落到地上來。
從此那歌聲便消歇了。
那些孩子想要仰望著它,聽它的歌聲,卻不能了。
(本篇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1920年8月28日)
作品賞析
本文是一篇簡短的記敘文,讀完之後讓人印象深刻。這篇散文裏講述的那隻小鳥的遭遇,是作者在庭樹下散步時偶遇到的,但這次偶遇卻微笑中帶著感傷,深深地震撼人心。
感情上的強烈對比是本文最突出的一個特點。第一、二自然段作者用濃鬱的筆墨描繪了這隻小鳥的快樂與幸福,凸顯了生命的平等和自然界的和諧。第五、六自然段用細膩並且淒涼的筆觸描寫了小鳥被彈子打中的慘狀。作者在感情上這一強烈對比加強了文章的悲劇色彩。最後,作者以“歌聲”的消失作為全文的結尾,力求通過這種透著感傷、無奈與失望的情緒告誡我們要學會愛,要懂得愛,否則後悔的必然是我們自己,從而揭示了本文的主題。
寫作點撥
本文在寫作上采用了以小見大的寫法。文中描寫了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一隻快樂的鳥被孩子們的彈弓打死。然而,就是這樣一件小事,作者卻把它描寫得震撼人心。本文好就好在作者能夠以小見大,將小鳥唱歌時的歡快和歌聲消失後的淒楚進行對比,激發我們對小鳥的同情,告訴我們要愛護小鳥,用我們的愛去嗬護美麗的世界。其實,寫作時,我們不需要選取驚天動地的大事,一件發人深省的小事往往就是一個最好的素材。
平日觀察積累時,我們要多多留意生活中那些平凡的小事,從小事中發現大道理,發現最美的情感。如:媽媽為“我”擦去臉上的汗水,如果你能夠從這件小事中發現媽媽對“我”的愛,你的作文便是成功的。
說幾句愛海的孩氣的話
作品導讀
1923年,冰心赴美國留學,就讀於波士頓威爾斯利大學。1924年,她因病在美國青山沙穰療養院療養。在養病期間,她為小朋友寫了《山中雜記》,敘述了她在療養院的生活趣事。《山中雜記》原載於1924年8月8日~10日的《晨報副鐫》,本文為其中的第七篇。
冰心從小跟隨父親生活在海邊,她對大海有著深深的眷戀,以至於她“每次拿起筆來,頭一件事憶起的就是海”。本文正是她滿懷深情的“海之戀歌”。
作者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看海,寫了一些孩子氣的話。這些雖是孩子氣的話,卻讓我們感到清新自然,令人陶醉在海的美景中。在作者眼中,大海藍色中含著莊嚴、含著淡遠,而山呢,黃綠色中感覺有些小氣。作者以詢問的口氣,來征求孩子們對自己言論的看法,以民主的語氣邀請孩子們一起來討論、爭辯。這讓我們看到一位作家謙遜的胸懷,令人敬佩。讀完本文,我們不僅看到了真實的大海,更看到了作者心中的大海,一個立體的大海的形象浮現於我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