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序一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1 / 1)

全國文聯理事、人民銀行文聯主席 張漢平

大道似水水自流,海納百川川自歸。文化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創造的精神財富,是社會政治經濟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應。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之中,成為國家的根、民族的魂。梁漱溟先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開宗明義提出:“我今說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意在指示人們,文化是極其實在的東西。文化之本義,應在經濟、政治,乃至一切無所不包。”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文化強國”,這展示著一個文化領域的大繁榮大發展、開創精神文化生活全新局麵的新時代的到來。

欲理者道其真,欲信者施其明。國家發展需要文化,廣大人民離不開文化。在後現代的今天,在追求物質極大豐富的同時,不能忘卻我們的精神家園還需要灌溉。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複興“中國夢”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偉大的事業需要崇高的精神支撐和引領,崇高的精神需要優秀的作品激發和謳歌。“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央行的夢;是全國人民的夢,也是每個央行員工的夢。人民銀行文聯將組織帶領廣大文藝愛好者站在中央銀行的視角詮釋“中國夢”,推出更多的優秀作品,形成更有價值的文化成果,引導幹部職工傾心追夢、盡力圓夢、共享出彩人生。將繼續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積極參與央行文化建設工作,切實踐行文藝界核心價值觀,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醜,倡導健康文明,反對不正之風,為全行幹部職工道德風尚形成,發揮好藝術感染和文化熏陶的作用。

人民銀行文聯成立以來,在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和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團結和帶領人行係統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立足行業、麵向職工,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點和優勢,開展了一係列具有廣泛群眾性的職工文藝活動,為繁榮文藝創作,培養文藝人才,促進銀行係統的改革發展和先進文化建設做出了應有貢獻。在2013年人民銀行成立65周年之際,人民銀行文聯舉辦了職工書法美術攝影作品展。當時展出的門類太少,特別是文學作品猶為稀缺,略有遺憾。不過今天欣喜地閱讀到人民銀行文聯副主席姚餘棟先生的著作《梅花與牡丹——中華文化模式》一書,它不僅填補了人民銀行文學作品的空白,也創新了中國文學作品關於中華文化模式高度概括為梅花與牡丹品格的研究。餘棟先生曆時四年,用業餘時間,遨遊於書海之間,躬耕於案牘之上,借尺幅天地,放萬裏胸襟,嘔心瀝血著就的這部作品,從中華文化身份到中華文明起源,從文化模式比較到時代光榮與夢想這條主線,深刻闡述了中華文化的精髓。正如餘棟先生自雲:“梅花與牡丹,為我們理解中華文化提供了一個起點和路標”。

滾滾紅塵之中,雖然“右岸年華,左岸回憶,中間是淡淡的憂傷”,如能堅守因情而悅,因藝而和,以文化人,春風化雨的信念,梅花傲雪淩霜的品格和牡丹從容淡定的大度一定會包圍我們,感染我們,塑造我們。

此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