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中華文明濫觴:同源變異(1)(1 / 3)

我們的血脈裏流動的都是中華民族的血,我們的精神上堅守的都是中華民族的魂。

——******

“人類是多麼偉大的傑作!”當哈姆雷特的朋友羅森格蘭茨和吉爾登斯特恩來監視他的時候,他發出了如此感慨,“理性多麼的高貴!稟賦多麼的無窮!行動多麼的迅捷,外形多麼的可讚!舉止多麼像天使!悟性多麼像上帝!”人類在地球上出現有300萬年曆史,絕大部分時間是沒有文字的曆史。可做個形象的比喻:如果用現在的一年代表5000年,人類到目前為止相當於60歲。人類在58歲之前,都是處於舊石器時代,卻在58歲時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開始了農業活動,59歲才發明文字,如此推算,工業革命經曆的時間還不到1個月,信息革命經曆的時間還不到1天。所以,人類文明是大器晚成,而且過了數百萬年的狩獵采集生活為主的舊石器時代。

中國遠古人類在這片“巨型孤島”上繁衍生息,過著以采集、狩獵、群居為主的生活。舊石器時代遺址幾乎遍布全中國,甚至香港也有人類足跡。距今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文化有西侯度文化、元謀人石器、藍田人文化以及東穀坨文化。距今100萬年以後的遺址更多,在北方以周口店北京人文化為代表,約在距今50萬~100萬年前;在南方以貴州黔西觀音洞的觀音洞文化為代表。中國舊石器時代生活方式與世界其他地方基本沒有太大區別。藍田人雖然在陝西藍田發現,但其故鄉卻可能在茂密的秦嶺中。

在中國舊石器時代,有西方的阿舍利文化。一般來說,阿舍利石器集中在非洲、西歐、西亞等地。2013年1月25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在陝西省商洛市洛南盆地郭塬、十字路口和張豁口南等6個曠野型舊石器地點的發掘過程中,發現西方舊石器時代早期流行的阿舍利石器工業類型的手斧、薄刃斧和手鎬等工具組合。這是迄今在我國甚至整個東亞地區阿舍利工業器物最為集中的發現。如此大規模的集中發現,說明阿舍利石器是當時原始人類普遍使用的工具。

但舊石器時代僅僅是一個鋪墊,是曆史拉開的序幕。與其他各民族文化一樣,中華文化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張光直指出,“‘中華文化’有這樣的認識,我想是從有農業以後開始的。就是說一個族群有不同的語言,有特別的思考方式,有特別的物質文化上的表現”。

以磨製石器為主新石器時代,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7400多年至2200多年不等。根據近十幾年來地理和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得知新石器時代早期曾出現過世界性氣候回暖時期,在中國大致相當於以陝西為中心的仰韶文化時期,故亦稱為“仰韶溫暖期”。黃河中下遊地區(包括黃淮海平原)在五千年前處於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中。氣象學家竺可楨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距今5000~3000年,黃河流域的年均溫較今約高2℃,冬季溫度則高3~5℃,相當今長江流域。

就在這個時代,部分人類幸運地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將植物的果實加以播種,並把野生動物馴服以供食用,人類不再隻依賴大自然提供食物,其食物來源變得穩定。1928年,英國考古學家柴爾德(V.G.Childe)提出了“新石器時代革命”的概念,他認為由農耕、畜牧而達到食物生產,是人類自掌握用火以來曆史上一次“最偉大的經濟革命”,這種革命唯有近代的工業革命可相比擬。由於歐亞大陸在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自然界動植物品種屬性方麵均得天獨厚,歐亞大陸的居民通過野生動植物的馴化,較早進入農業經濟,從此以後,原始人類在全球的發展開始出現破天荒的大分化。

效仿黃仁宇,我在這裏依然倡導《重燃中國夢想》一書中經濟大曆史觀。曆史太複雜,同樣的事件,經過曆史學家重新組合,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於是人們很難形成一個共識。經濟大曆史觀,就是用數字作為理解真實的曆史的現實基礎,從而找到一條清晰客觀的線索,得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結論。凱恩斯在《和約的經濟後果》中意味深長地指出,“曆史上的重大事件常常是由像人口增長或者其他根本性經濟因素的長期變動所引起的,但是由於這些變動具有漸進性,所以容易被同時代的人忽略”。人類學高度重視人口規模。戴蒙德在《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一書中強調,人類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在數量上由兩個數值相乘而得,即:人口數×人均環境影響。後一個值“人均環境影響”,按農業經濟的最高水平,應在人均GDP 100美元以下。在史前時代,使用木器的可耕地有限製,關鍵是人口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