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中華文明濫觴:同源變異(2)(1 / 3)

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裏土地,大致可以算作1000萬平方公裏。根據賓福德的研究,在植物采集時代,每100平方公裏大約可以承擔10個人,也即約10平方公裏承擔1人生活。不過,雖然遠古中國很多地方的生態植被條件要遠遠好於現在,但仍有很多沙漠、荒原等不毛之地,因此,在采集時代,樂觀估計中國的總人口最多約有100萬,而實際上應該比這個數字更低,比如50萬人。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是以氏族方式存在的。離開了群體,離開了適合生存的環境,就意味著死亡。對狩獵采集者的群體而言,人類學家發現一個魔術數字,即一般來說,每個群體的人數在25個人到50個人左右,大約由4~6個家庭組成。

無論在實踐上,還是在理論上,“種姓”(Gene)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都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要使“種姓”得到優質的繁衍,生育行為以及相關的製度成為首要影響因素。在人類學角度,除個別製度外,婚姻製度成為種姓繁衍的普遍形式。姓氏一個重要文化功能是避免氏族內通婚。在這一時期,萌芽了姓、氏。據《說文解字》,人們的姓是標誌所由出生的血緣關係,這種血緣關係最初是從女性來確定的。所以,一些出現較早的姓,如姬、薑、嬴等等,大都從女。這正是母係氏族的痕跡。

中國共有多少姓氏?大約20000個左右。現代人編著的《中國姓氏大全》錄姓氏5720多個,《中國姓氏彙編》收錄5730個,《中國姓符》收錄6363個,《姓氏辭典》收錄8000多個,《中華姓氏大辭典》收入11969個,《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收錄12000多個。由於姓氏本身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任何一種姓氏書都無法也不可能毫無遺漏地把我國所有的姓氏都收錄進去。據專家估計,我國實際使用過的姓氏大約有20000個。四川省遂寧市檔案館職工陳曆甫花了30年自費到各地收集的,約19989個。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副研究員經過多年的收集和研究,發現中國人古今姓氏已超過22000個。這22000個姓氏包括少數民族的漢譯姓氏。比如蒙古族、滿族、藏族以及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古今姓氏,這4個民族的漢譯姓氏,總數至少在4000個以上。

如果按照當時中國可以承載100萬人口來算的話,那麼當時應該有2萬~4萬個采集群體,而這恰恰與中國的姓氏數量基本吻合,從一個側麵說明中華文明是人類唯一的“文明活化石”。中國姓氏數量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在采集經濟時代氏族的數量。在每個氏族大約25人到50人的規模假設下,20000個氏族,對應采集經濟所能承載的50萬~100萬人口,是比較合理的。

新石器時期農業經濟所承載人口

新石器時代剛剛出現的農業,是刀耕火種階段的農業。它是在強度采集的基礎上,采取點穴種籽、廣撒薄收的方式進行的最原始的生產活動。盡管已經比采集經濟好得多,新石器時代的人口密度仍然非常低,每平方公裏隻有約一個人。不過,這符合農業經濟比采集經濟承載人口多一個數量級的規律。中國大致可以算作1000萬平方公裏,在新石器發生農業革命的早期,大約能承載1000萬人。

農業革命與工業革命爆發一樣,是人類文明的轉折點。直到大約公元前11000年上一次冰期結束時,各個大陸上的各個族群仍然都是靠狩獵采集為生的人。從公元前11000年到公元1500年,不同大陸的不同發展速度,成為了導致公元1500年時技術、經濟和政治差異的原因。雖然澳大利亞土著和美洲印第安人仍然靠狩獵采集為生,但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美洲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許多地區,己逐步地發展起農業、畜牧、冶金技術和複雜的社會組織。歐亞大陸的一些地區和美洲的一些地區,還獨立發明了文字。河南裴李崗文化據今約7000~8000年,處於全新世大暖期的初始階段,氣候溫暖濕潤。這種優越的環境、資源條件為人口規模的擴展提供了條件。

河南曾是大象的故鄉,但被裴李崗人追殺,隻好南遷。在人口壓力下,從大型動物到小型動物都被逐級吃光,就隻好另想辦法,最後逼出了農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