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1 / 2)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現存作品305篇。它代表了我國從西周初期(公元前約11世紀)到春秋末期(公元前五世紀)五百多年間的詩歌創作。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奴隸社會由興盛時期到逐漸瓦解和封建社會產生的曆史麵貌。

《詩經》中的作品是按《風》、《雅》、《頌》三部分編排的。由於〈詩經》都是古代的樂歌,所以《風》、《雅》、《頌》可能是音樂上的分類。《風》就是聲調,《國風》就是地方樂歌。《雅》是正調,是宮廷的樂歌;《大雅》是古樂,《小雅》是新樂,《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大部分是民間歌謠。據說周朝設有采詩官,叫行人,每年到民間去采詩,把采來的詩獻給樂官太師。這傳說不一定可靠,但是《詩經》的創作年代綿延了五百多年,產生的地區又很遼闊,但在形式上和音韻上卻差不多是一致的。可以證明《詩經》的成書,確是經過加工整理。這種加工整理可能是樂官太師,也可能是配樂時經過樂工加工潤飾。

除了民間歌謠外,《詩經》中還有統治階級的作品。有些是公卿大夫歌功頌德的詩,也有些詩是出自下級官吏之手。至於祭祀、宴會、出征、狩獵用的樂歌,可能是巫、史一類專業職官製作的。

孔子曾經審定過《詩經》,他很重視學詩的作用。他強調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還把《詩經》列為主要科目教他的學生。到戰國時《詩經》便列為儒家經典。漢初傳授《詩經》的有魯(魯人申培)、齊(齊人轅固)、韓(燕人韓嬰)三家,先後立為學官,後來都失傳了。毛詩晚出,相傳魯人毛亨為《詩經》作傳,傳授趙人毛萇。封了東漢,毛詩獨行,一直流傳至今。

《詩經》裏作品的創作年代,已無法確定,大致可分三期:西周前期(武王至孝王)、西周後期(夷王至平王東遷)和春秋時期(平王東遷至春秋末期)。

西周前期的詩是研究周初社會的寶貴史料。以《七月》為例,這首詩描寫的是勞動人民一年四季從事艱苦的勞動,從春耕到秋收,從養蠶到織布,還要去打獵、修房、鑿冰、釀酒,勞動的成果全都獻給了貴族們。可是自己吃的是瓠瓜苦菜。冬天到了,哀歎“無衣無褐”。直到年終臘盡,隻得把破爛不堪的茅屋用泥土堵堵大大小小的鼠洞,糊糊透風的門窗,一家大小好在那裏避避寒風,度過殘年。

西周後期,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因此產生了不少指責現實,反映喪亂的詩歌。如《大雅·桑柔》反映出了在動亂之中人民飽嚐死喪離散之苦。《小雅》中的《正月》和《山》則更加尖銳地指出社會上嚴重存在著貧富懸殊和苦樂不均的不合理現象。

周宣王時曾多次對外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更是非常深重。如《小雅·采薇》最後一章是: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