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曆史發展的長河中,世界各民族都創造了自己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各種地域文化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為人類做出了貢獻。在東方民族中,中國和朝鮮都具有悠久的曆史,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尤其是唐朝統一中國大陸和新羅統一朝鮮半島時期,兩國人民相互交往更加密切,封建文化達到繁榮階段,共同創造了東方文明。而為中朝文化交流畫出濃重一筆的崔致遠的名字,自然也就載人了兩國關係的史冊。
公元7世紀初期,李淵和李世民父子建立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吸取前代統治者的經驗教訓,勵精圖治,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麵。唐朝完備的政治製度,繁榮的封建經濟和發達的文化都居於世界前列,成為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當時的朝鮮半島上並存著三個國家,高麗以平壤為中心,百濟以今天的漢城為中心,新羅以今天的慶州為中心。三個國家之間戰爭連綿不斷,朝鮮半島陷入混亂狀態。當時高麗、百濟和新羅都和唐朝保持著領屬關係,唐朝統治者也不斷調停三方麵的衝突。三國之中,新羅與唐朝關係尤為密切。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淵遣使冊封金真平為新羅王。公元633年,新羅向唐朝進獻兩名女藝人,唐太宗歸還不受。公元643年,高麗、百濟出兵攻打新羅,新羅女王金善德請求唐朝援助。唐太宗派人勸說高麗國王蓋蘇文罷兵,蓋蘇文不聽。公元645年,唐太宗親率大軍水陸進兵攻打高麗,後因天氣寒冷,軍糧供應不足罷兵。公元660年,唐高宗派蘇定方統兵助新羅攻打百濟,俘虜百濟國王義慈,百濟滅亡。公元666年,高宗又命李劫率兵攻打高麗,公元668年攻破平壤城,俘虜高麗國王高藏,高麗滅亡。百濟、高麗滅亡以後,領土被新羅占領,新羅重新統一了朝鮮半島上大同江以南地區。
統一以後的新羅王朝和唐朝聯係更加密切,廣泛吸收中國文化,中朝文化交流發展到一個更高階段。新羅國王金真德下令國中奉唐朝正朔,就是使用唐朝曆法紀年,穿戴唐人衣冠。公元682年,新羅建立國學。學習《論語》、《孝經》、《禮記》、《周易》、《左傳》、《毛詩》、《尚書》、《文選》等唐代經學,又設置諸經博士和助教等官。後來,新羅又相繼設置醫學、律令、算學、天文等博士學官。公元718年,新羅國王金興光上表唐玄宗,請求派子弟入唐朝國學學習。唐代宗大曆年間,新羅國王去世,嗣子上表請求繼承王位,唐朝派歸崇敬以倉部郎中兼禦史中丞,佩紫金魚帶的身份充吊祭、冊立使。歸宗敬由海道啟程,但船到海中遇到大風,海浪象一座座小山似地壓來,把他們乘坐的使船都打壞了,船艙也漏進了水,船上的人一個個嚇得麵如土色。駕船的人準備用船上備用的小艇載歸崇敬逃命,歸崇敬卻說:“船上同來的有幾十位,我怎麼忍心扔掉他們自己避難?”過了一會兒,風浪漸漸平息,一船人才保住了性命,幸免於難。歸崇敬到新羅後,新羅接伴人按照以往使者的慣例,為他們備下很多贈禮,允許他們用帶來的物品進行貿易從中漁利。歸崇敬對這些相沿已久的陋規一概禁止,以平等的原則辦理使命,深受新羅國內人民的歡迎,都紛紛稱讚他的美德。歸崇敬出使為唐朝贏得了信譽,兩國關係更為融洽。新羅商人大批來唐朝做生意,唐政府在山東登州專門設立新羅館和新羅所,在淮河流域的楚泗兩州設立新羅坊。唐文宗、唐武宗時期北起山東半島,南到淮河地區,到處都能見到新羅商人。新羅派遣的留學生也逐年增多,唐文宗時期長安的新羅留學生多達216人。
新羅留學生作為中朝文化交流傳播的使者,其中不乏有成就的人,例如金雲卿、金可記、崔致遠,僧人圓測、慧超、法郎、神行、道儀、義湘等等,他們把唐朝的典製和佛教介紹到新羅,促進了新羅文化的發展。在這些人中間,崔致遠以其獨特的生活經曆譜下了新的篇章,成為中朝人民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中的一段佳話。
崔致遠字孤雲,新羅沙梁部人,祖籍世係不詳。他自幼好學,12歲時隨海船來唐朝求學,臨行前他父親勉勵他說:“如果你10年之內不中科舉,那就不是我的兒子,希望你好好努力!”崔致遠到唐朝以後,深深地被博大恢宏氣度的漢唐文化所吸引,如饑似渴地學習,從不懈怠。公元874年,他已經在唐朝長安求學6個年頭,長到18歲,首次參加唐朝的科舉考試,一舉考取進士。唐朝授予他宣州溧水縣尉,掌管一縣社會治安,考課政績優等,遷任承務郎、侍禦史、內供奉官,賜紫金魚袋,以示殊榮。當時正值唐未黃巢起義,負責鎮壓起義軍的諸道行營兵馬都統高駢征辟崔致遠為幕僚,負責軍中文書工作。經他起草的表、狀、書、啟等文書,文字非常優美,人們爭相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