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1)(3 / 3)

倉頡有了初步想法,就是要創造一種符號,但具體到做的時候並不容易。倉頡坐在家裏冥思苦想,想得飯吃不下、覺睡不著,最後也沒有想出條條道道來。看著倉頡愁眉苦臉的樣子,母親對他說:“你應該出去走一走,向大家請教,眾人智慧多嘛。”倉頡聽了母親的話,眼前一亮。於是收拾好東西上了路。

倉頡翻山越嶺,跑了許多村莊,拜訪了成百上千位能思會道的人。有一次,他來到一個村子,正趕上他們集體狩獵,倉頡也參加了,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住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邊不遠處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麵上野獸的腳印的形狀來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種形狀的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各種東西的形狀來編成符號以便認識呢?

就這樣,倉頡在不知跑了多少路,受了多少苦之後終於開竅了。他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家鄉,著手整理采訪收集來的材料,創造代表世間萬事萬物的各種符號。

為了不受外界幹擾,他獨自躲進村西頭的溝裏。倉頡住在溝內,日夜忙著創造新的符號,吃飯也由母親送到溝口。為了叫起來方便,他給符號取了名字,叫做字,這些字都是仿照萬物的形態造出來的。比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態描的;“人”字,是端祥著人的側影畫的,“爪”字,是觀察著鳥獸爪印塗的……倉頡就這樣細心觀察萬事萬物,辛辛苦苦地創造著文字。

那時世上還沒有筆墨紙硯,他就用折來的樹枝,把字寫在山洞的牆壁上,一個山洞寫滿了,他又挖出第二個山洞繼續寫。第二個山洞寫滿了,倉頡又挖出第三個山洞,時間一天天、一月月地過去了,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就這樣,倉頡整整造了三個山洞的字。這時,倉頡才離開山溝,回到了村裏。

倉頡回到家裏,母親看到他又黑又瘦的模樣很心疼,勸他在家好好休息休息。但是倉頡並沒有這樣做,他要把山洞裏的字教給大家,使這些字能夠流傳下去。於是他開始不辭辛苦地辦學校,教人們認字,他不僅教本村的人,還到其它村子去講學,他去過很多地方,從此後,中國人就開始使用文字了。雖然當時的文字以象形體為主,還很不規範,但這已經很不容易了。

“倉頡造字”的故事,隻是一個傳說,文字不可能是一個人創造出來的,它是古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三皇世紀

約前40世紀-約前26世紀初

盤古開天辟地以後,陰陽二氣交媾融合,漸漸產生了人類。那時候的人,不是出自娘胎,而是有的從天上掉下來,有的從地下冒出來。三個一群,五個一夥,都長成人的形狀。這些人全是高大醜陋的漢子,分散居住,以飲水吃草為生,沒有知識,也沒有君王長者。在屬於木德時期的寅年,金、木、水、火互相衝擊,生成祥瑞之氣,在昆侖山的山腰上,瑞氣凝結,化為靈胎。由這靈胎裏生出十三個人來,為首的一人就是天皇氏。天皇氏遍體茸毛,麵色青黑,全身赤裸。長發披肩,身高三丈六尺。天皇氏崇尚木德,清靜淡泊,無為而治。他創造了天幹和地支,天幹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是後來的叫法,那時甲還不叫甲,叫作閼逢;乙也不叫乙,叫作旃蒙;丙叫作柔兆;丁叫作強圉;戊叫作著雍;己叫作屠維;庚叫作上章;辛叫作重光;壬叫作玄默;癸叫作昭陽。地支就是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那時子還不叫子,叫作困敦;醜叫作赤奮若;寅叫作攝提格;卯叫作閼單;辰叫作執徐。已叫作大荒落;午叫作敦烊;未叫作協洽;申叫作湄灘;酉叫作作噩;戌叫作閹茂;亥叫作大淵獻。天幹和地支輪流配合,周而複始,輪轉一周,是六十個甲子,用以確定每一年的位置。從此以後,五運始興,大化始立。天皇氏兄弟13人共同治理天下18000年。繼承他們的是地皇氏。

地皇氏崇尚火德。出生於熊耳山和龍門山中。當時兩座山中,忽然放出紅光,高達數丈,從光中生起五色祥雲,將兩山籠罩,隨後又生出十一個人來。其中以地皇氏最為聰明特異,他身高三丈三尺,臂粗數圍,全身長毛,麵黑如墨,目光如火,站立在眾人中間,開始統治四麵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