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1章 以少勝多采石戰(23)(2 / 3)

王貞儀,字德卿,清高宗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生於江蘇江寧(今南京)一個士大夫階層家庭裏,祖父曾任過宣化(今河北宣化)知府。

王貞儀自幼喜歡讀書,所幸的是,她家擁有豐富的藏書,她由淺入深,把家裏的藏書一一讀遍,漸漸對自然科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她非常崇拜當代大科學家梅文鼎,對梅氏的天文算學著作讀了又讀,她也很崇拜父親,向父親學習醫學卜術方麵的知識。

王貞儀聰明敏悟,在學習中表現出了極高的天賦,除了熱愛自然科學外,她還能詩善畫,琴、棋、騎、射無所不能。在與她同年齡的女孩子中,她可算得上是一個小小才女了。她人雖小卻誌向遠大,想象著自己將來能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

王貞儀雖然是個女孩子,但她很幸運,在封建禮教的傳統下,家裏人從未把“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訓套在她身上,而是支持她讀書學習。祖父和父親還常帶她出門遠遊,她曾到過北京、陝西、湖北、廣東、安徽等地,這使她眼界大開,對她日後的發展有所神益。

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王貞儀還喜歡帶著問題動手做試驗。比如她把水晶燈掛在房梁上當太陽,小圓桌放在燈下當地球,自己手拿一麵鏡子當月亮。腦中思索著太陽、月亮和地球的位置及它們的相互關係。手上不停地移動這些東西反複試驗,借以研究月食等天文現象,然後把觀察的結果寫成文章,闡述她的心得體會及見解。她還經常在傍晚的時候坐在院中觀察天文、氣象,反複仔細觀察天空中大小星辰的變化、各種雲層的色彩、形態及流動狀況等。常常一看就是幾個時辰,甚至觀看一整夜直到天明。第二天再把頭天觀察的結果、心得記錄下來,進行分析研究,寫成文章。久而久之,她就掌握了豐富的天文知識,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她可以根據雲彩的變化,預測短期內天氣的陰晴和雨霧的變化,她也可以根據對旱、澇、晴、雨的分析,估計出當地當年農村的農業狀況。

有一年,王貞儀觀測到天空經常出現魚鱗狀的雲彩,而圓錐形的雨雲則總也不出現,因此她推斷:“今年定是大旱之年。”她就對當地農民說:“今年會有旱災,你們最好種些早熟的農作物。”後來的實踐證明,她的推斷是十分正確的。

又有一年,王貞儀觀察到大批的螞蟻群紛紛從低窪的地方轉移到比較高的地方,她根據經驗推測今年必有澇災。王貞儀就對農民說:“今年可能會出現澇災,你們應該改種高杆作物。”她的話又應驗了,果然就出現了澇災。農民們說王貞儀真神,能掐會算,都伸出大拇指誇獎她,以後有的人在出遠門的時候也找王貞儀請教天氣情況。可他們哪裏知道,王貞儀為此曾付出了多麼艱辛的努力。

王貞儀著有《地圓說》,書中指出了人所居住的地球是處於四周都是天空的空洞之中,在宇宙中是沒有絕對的上下左右之分的。地圓說這一論述是針對人們當時所普遍存在的疑問而解答的。那是在祖父朋友們的一次聚會上,有一花甲老人提出了一個問題,他說:“現在中西方天文學都已表明,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形狀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也是一個球體。既然是球體,如果我們居住在上方,那麼,居住在離我們較遠的地方的人不就是在斜站著了嗎?而居住在圓球下麵的人不就要跌倒了?這一疑難問題讓我思索了許久,可始終不能理解,趁現在大家正在談天說地,特意提出來,願意請教。”他的問題使在座的人,或麵麵相覷,或七嘴八舌,可誰也答不出個所以然來。這時年僅19歲的王貞儀站出來,看了看大家,然後說:“我讀了許多有關這方麵的古今書籍,略知一些。”在座的人趕忙說:“貞儀姑娘快快講給我們聽。”王貞儀說:“人居地上應該以所居住之方為正。你所說的離我們較遠的人都斜立著,居下方的人就要跌倒,其實不是這麼回事。實際情況是我們頭頂上都是天,腳底下都是地。”人們又問:“如果像你所說,那麼在地球兩側和下麵的人為什麼能直立行走而不是側臥在地上呢?”王貞儀笑了笑,回答說:“這是因為地球有巨大的吸引力所為,而這吸引力是從地心一點出發的。地麵上的人和動物都受這一巨大吸引力支配。所以人的頭都向上,腳都向下。”在座的人聽後紛紛點頭似有所悟,並稱讚王貞儀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