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2章 以少勝多采石戰(24)(1 / 3)

但是,臨時政府隻存在了三個月就夭折了。由於帝國主義的破壞和資產階級的軟弱,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竊取。孫中山為之進行了艱苦的鬥爭,但麵對整個資產階級向右轉的重壓,毫無回天之力的孫中山被迫辭去了臨時大總統的職務。革命政權的喪失,使孫中山十分苦悶,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建設共和製度的理想,他決心致力社會經濟改革,振興實業,以圖從其他方麵改造社會。辭職後,他到各地講演,闡述民生主義原理,宣傳發展經濟、實現中國的近代化。振興中國的火焰仍在他心中燃燒。但在袁世凱的反動統治下,這些主張隻能是一廂情願的幻想。

1912年8月,在宋教仁的積極活動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孫中山被推舉為理事長。在年底的大選中,國民黨取得了壓倒多數席位,準備組織責任內閣。袁世凱對反袁民主派陣營的擴大深為驚恐,就指使特務於1913年3月20日刺殺了宋教仁。

宋案的槍聲使孫中山從和平建設的迷霧中驚醒,他又重新舉起了革命民主派的旗幟,發動了反袁二次革命。然而,這時國民黨內部矛盾重重,渙散無力,結果不到兩個月,二次革命就以失敗告終。孫中山又一次亡命日本。

在艱難處境之中,孫中山顯示出無畏的進取精神,決心“再舉革命”。1914年,他在東京另組中華革命黨,繼續開展反袁鬥爭。在這段艱苦鬥爭的歲月裏,孫中山和宋慶齡結為革命的伴侶。

袁世凱暴斃後,接踵而來的是軍閥割據、混戰火並的局麵。在橫流的濁波逆浪麵前,孫中山堅信共和理想,繼續與北洋軍閥鬥爭。1917年和1921年,他兩度在廣州舉起“護法”的旗幟,並把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興師北伐。但是,在封建軍閥和官僚政客的摧殘踐踏下,《臨時約法》和共和的光彩已經掉落殆盡,“護法”的旗幟已經喚不起人民的支持;而且孫中山依靠的軍事力量又都是與北洋軍閥有矛盾的地方實力派和新軍閥,這些人本來與北洋軍閥是一丘之貉,“護法”的失敗在所難免。

接踵而來的失敗使孫中山處於孑然無助、前途渺茫的逆境之中。嚴酷的現實迫使孫中山痛苦地思索。他在迷惘和黑暗中艱難地探索著鬥爭需要新的旗幟、新的生力軍。

十月革命的勝利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孫中山看到了希望所在。他把目光投向了列寧領導下的蘇俄,投向了中國共產黨人。從此開始了孫中山晚年的偉大躍進,開始了他革命生涯中最光輝的階段。

孫中山對列寧和布爾什維克的偉大事業十分欽佩,主動要求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幫助。1924年1月,在共產國際代表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他改組了國民黨,製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一大上,選舉了包括共產黨人在內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在大會宣言中,孫中山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對外反對帝國主義,對內各民族平等,建立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共和國;平均地權、節製資本。後來又補充了“耕者有其田”。新三民主義是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石和革命統一戰線的綱領。

國共合作和三大政策的施行,推動了工農革命運動的高漲。1924年10月,傾向革命的馮玉祥將軍發動了北京政變,推翻了直係北洋政府,並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為了實現全國的和平統一,孫中山應邀前往北京。在途中,他號召人民打倒帝國主義和軍閥,為廢除不平等條約和召開國民會議而鬥爭。多年來艱辛困頓的鬥爭生活使孫中山積勞成疾,抵天津時已經臥病不起。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這位為改造中國耗費了畢生精力的革命先行者因肝癌醫治無效,在北京溘然長逝,終年59歲。

愛國華僑陳嘉庚

陳嘉庚,福建廈門人。他被毛澤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是著名的愛國華僑,是我國華僑史上第一個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麵活動集於一身的光輝代表。

陳嘉庚的童年時代,正是祖國麵臨列強垂涎、民族危急的曆史時期。清政府極其腐敗,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極度貧困。陳嘉庚的父親陳杞柏被迫隻身出國謀生,並在經商時少有積蓄,使得少年陳嘉庚能入私塾讀書。1890年,陳嘉庚隨父親去南洋經商。1905年,陳嘉庚用7000元貸款,自立門戶在新加坡開辦了菠蘿罐頭廠和福山菠蘿園。他發憤創業,慘淡經營,幾年內還清了父親破產欠下的債務。看到橡膠的發展前途後,他又把投資的重點轉向橡膠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了當時海內外知名的實業家,被稱為華僑三大巨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