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4章 以少勝多采石戰(26)(1 / 2)

在袁世凱麵前,蔡鍔有時故意語無倫次,一問三不知。一天,袁世凱的一個黨羽拿出一本讚成帝製的“題名錄”放在蔡鍔麵前。對這突如其來的“考驗”,蔡鍔急中生智,揮筆大書“讚成”二字,把自己打扮成帝製的擁護者。他還經常與一班帝製派人物廝混,打得火熱。

蔡鍔為了早日擺脫袁世凱所設置的樊籠,還裝作意誌消沉,涉足風月場所,結識了名妓小鳳仙。小鳳仙原是一旗人武官的女兒,父親死後,她無依無靠,淪落風塵。小鳳仙粗通文墨,喜吟歌詞,更兼有一副俠義心腸。她慧眼識英雄,對蔡鍔另眼相待。交往久了,蔡鍔也對小鳳仙有所了解,遂結為知己。在小鳳仙的幫助下,蔡鍔出逃,回到雲南,組織了討袁護國軍,打響了向袁世凱政府進攻的第一槍!

1916年春,蔡鍔抱病率部入四川,依靠人民擁護,運用迂回包抄等戰術,在川南擊敗占優勢的北洋軍,攻克宜賓、江安、納溪等地。1916年,護國戰爭勝利結束,他任四川督軍兼省長。後赴日本治病,同年11月病逝。

愛國軍馮玉祥

馮玉祥,字煥章。安徽巢縣人。國民黨軍一級上將。積極抗日的愛國將領。

馮玉祥出生在河北農村一個貧寒的小泥瓦匠家庭。他的父親當了兵,在軍隊裏染上了吸毒的惡習,連他的母親也染上了煙癮。由於沒錢買鴉片,母親戒煙不久後就死了。童年的馮玉祥一直在窮困線上掙紮。他家弟兄七人,由於生活困苦,先後夭折了五人,隻剩了他和哥哥。父親供不起兩個孩子念書,隻好讓哥哥一個人進私塾。哥哥念了不到一年,由於父親軍中有了吃軍糧的缺。就退學當了騎兵。哥哥交給私塾的學費還可以讀三個月的書,馮玉祥因此有了讀書機會。他高興得手舞足蹈,連先生用旱煙管敲他的頭他都覺得疼得有趣。在私塾裏,馮玉祥珍惜每一秒刻苦讀書。三個月很快就過去了,他隻好走出私塾自學起來。馮玉祥每天練習寫字。家裏窮,買不起紙筆,於是他想,如果用一根細竹管頂端塞上一束麻當作筆,冉找來黃土和上水當作墨水,這樣不就可以在洋鐵片上寫字了嗎?想到這裏,馮玉祥馬上動手做了起來,果然頂用!後來他發現在方磚上練字效果更好,於是就改用方磚。

不久,父親退伍了,馮玉祥就補了父親的空缺。當兵之後,他並沒有去兵營操練,除了發餉時去軍營報到一下,馮玉祥一直在家裏讀私塾,叫做吃“恩餉”。這也是當時人們搶著當兵的一個原因。馮玉祥在家裏讀了一年私塾後就走進了軍營。在軍營中,他依然沒有間斷學習。起初,馮玉祥不知學什麼好,讀的都是《施公案》和《水滸傳》等小說。有不懂的地方,他就找人請教,然後再讀,直到讀懂為止。後來,馮玉祥又想讀文言文,但是文言文對他這個隻讀過一年零三個月私塾的人來說是很困難的。他為此苦惱了好長時間。經打聽,馮玉祥知道軍營裏有一位軍醫很有學問,就馬上跑去求教。軍醫告訴他,必須讀二三百篇古文,才能打好讀古書的基礎。於是,馮玉祥就開始大量閱讀起古文來。他邊問邊學,從最簡單的開始,每篇都要讀懂並能背誦下來才肯放手。漸漸地,較難的古文也可以讀懂了。在讀古文的過程中,馮玉祥不僅提高了文字能力,而且學到了很多曆史知識。

馮玉祥整天抱著書本在軍營裏走來走去,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因為士兵們知道,說不定哪天打起仗來,自己的腦袋就會不翼而飛,所以他們混一天算一天,自己不讀書,看見別人讀書也覺得別扭。這些人看見馮玉祥讀書就找麻煩。有時正當馮玉祥讀書來勁的時候,他們就故意把蠟燭吹滅,並且罵馮玉祥,說他影響了他們的睡眠。馮玉祥並不與他們計較,悄悄地把書拿到軍營外麵的月光下去讀。有一次,一個老兵喝醉了,撕了他的書,馮玉祥氣急了,狠揍了老兵一頓。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動他的書了。為了不惹麻煩,馮玉祥做了一個木箱子,把書放在裏麵,無論軍隊駐紮到哪裏都隨身攜帶。夜深人靜時,馮玉祥就把箱子裏的書拿出來,把箱子放倒在床鋪上,在箱子裏點上一盞油燈,把頭和肩膀縮進箱子,津津有味地讀起書來,一讀就是一整夜。

大量的閱讀,使馮玉祥的認識能力和思想覺悟大大高出了當時一般士兵的水平,這為他以後成為著名將領奠定了基礎。馮玉祥在軍中的職位不斷升高,由普通士兵上升為師長。他曾反對袁世凱稱帝,討伐張勳複辟,發動“北京政變”,將清帝溥儀驅逐出宮。在北伐戰爭中,馮玉祥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司令,取得了顯著戰功。馮玉祥一貫主張抗日,曾任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總司令,收複了許多失地,並將日軍驅逐出察哈爾。抗日戰爭勝利後,馮玉祥又堅決反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