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3章 以少勝多采石戰(25)(1 / 2)

秋瑾十分喜愛刀劍,把刀和劍當作革命的利器。在《寶劍歌》中,她寫道:“千金市得寶劍來,公理不恃恃赤鐵。死生一事付鴻毛,人生到此方英傑。”“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在為革命奔走的過程中,秋瑾幾乎刀不離身。

成年後,秋瑾嫁與湖南湘潭王廷鈞。1903年,她隨夫移居北京,目擊被八國聯軍劫後的慘象,更加激起了她對清政府及其洋主子的痛恨。同時,秋瑾閱讀了《革命軍》、《浙江潮》等書刊,她的革命熱情更加高漲。翌年春,秋瑾衝破封建家庭的束縛,離別子女,自籌盤纏,隻身赴日本留學。秋瑾抵東京後,先補習日文,後入青山實踐女學校讀書,並積極投身到民主革命洪流中去,組建旨在“反抗清廷,恢複中華”的實行共愛會、十人會。秋瑾結識孫中山、陶成章等誌士仁人,共商革命大計。她創辦《白話報》,鼓吹革命,提倡男女平等。

回國後,秋瑾經徐錫麟的介紹,加入光複會。1905年7月,秋瑾複赴日本,又加入中國同盟會,並被推為同盟會浙江主盟人。從此,在孫中山的領導下,秋瑾以更加高昂的革命熱情投入反清鬥爭。她先後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和《中國女報》,又在紹興明道女學堂、吳興潯溪女校執教,啟迪民智,鼓勵人們參加爭取民族解放和婦女解放的鬥爭。她積極聯絡革命誌士和各地會黨,從事武裝起義的各項準備工作。

1905年11月,日本政府與清朝政府勾結,由日本文部省頒布了所謂《取締清國留學生規則》,禁止中國留學生的革命活動,強迫留學生遵守清朝政府的法令。中國留學生八千餘人,利用停課等方式來抗議日本這一反動法令。同盟會領導人之一陳天華,為表示抗議投海自盡。在留學生舉行的追悼會上,秋瑾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主張全體留學生返回祖國,當她講到激動之處,隨手便從靴筒裏抽出“倭刀”,插於講台之上,並且大聲疾呼:“如有人回到祖國,投奔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

1907年初,秋瑾接替徐錫麟主持紹興大通學堂的工作後,以此為基地,加緊培訓反清革命的武裝骨幹。她多次親赴金華等地籌組和發展革命武裝,組織光複軍,親擬革命文告,與徐錫麟計劃皖浙起義,同舉義旗。由於情勢緊急,徐錫麟於7月6日在安慶提前起事,不幸失敗被殺,波及紹興。7月13日,大通學堂被清軍包圍,秋瑾挺身迎敵,終因寡不敵眾而被捕。

秋瑾早已抱定為革命獻身的決心,在殘酷的刑審中,她始終堅貞不屈,保持革命氣節,隻留下“秋雨秋風愁煞人”這一壯烈的絕命詞。在鐵骨錚錚的革命黨人麵前,清政府無計可施,生怕久押生變,於15日淩晨在紹興軒亭口向她舉起了罪惡的屠刀。秋瑾的遺體葬於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孫中山親筆題寫了“巾幗英雄”的匾額。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

陳獨秀,原名慶同,字仲甫。安徽懷寧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陳獨秀的父親陳衍中生性淳厚,樂善好施,以教書為業。父親死時,陳獨秀還不到2周歲。5歲時,他被過繼給叔父。陳獨秀的祖父陳章旭對子孫非常嚴厲,外號叫“白胡爹爹”。當孩子們哭時,一說到白胡爹爹,就馬上停住不敢哭了。陳獨秀從6歲開始就被祖父逼著讀書,如果背書背不出來,祖父就要狠狠地打他,但是無論陳獨秀挨了怎樣的毒打,也從來不哭一聲。陳獨秀的母親看見兒子挨打,非常心疼,就哭著勸他好好讀書。陳獨秀一看到母親落淚,馬上就聽話了。陳獨秀就是這樣一個不怕打不怕殺的人,他的倔強性格在以後的生活和革命道路上也從沒有改變過。

陳獨秀一旦認準了目標,就決不會放棄,會一直奮不顧身地去追求。他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為宣傳民主和科學,反對愚昧和專製,不怕政府的壓迫,不怕社會的攻擊和家庭的反對,不怕斷頭和流血。他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為革命事業忠於職守。在漫長的革命牛涯中,他共坐過四次牢,從來沒有低過頭。

五四運動爆發後不久,由於反動政府鎮壓學生運動,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被迫秘密離京。在北大任職的陳獨秀也麵臨嚴峻的考驗。好友勸他離開,他氣憤地回答:“我腦筋慘痛已極,極盼政府早日捉我下監處死,不欲生存於此惡濁之社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