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八月,明成祖在征討瓦剌的途中病逝,他的兒子朱高熾即位,他就是明仁宗。第二年五月,明仁宗也不幸去世,他的兒子朱瞻基即位,就是明宣宗。明代的仁宗和宣宗兩朝,被史家譽為“仁宣之治”,和漢代的“文景之治”一樣,政治都比較清明。明宣宗死後,他的兒子朱祁(qí)鎮即位,建元正統,就是明英宗。明英宗時期,明朝出了一件少見的荒唐事,明朝皇帝竟然成了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的階下囚,而這件事和宦官王振大有關係。
早在明太祖時期,吸取了曆史上宦官專權的教訓,立下了宦官不得過問國事的規矩。到了明成祖時期,由於他是從侄兒手中奪得的皇位,怕大臣反對,就特別信任宦官,把這條規矩給廢除了。到了明宣宗,連批閱奏章都要宦官代筆,宦官的權力更大了。
王振是明代第一個專權的大宦官。進宮後,明宣宗派他教太子朱祁鎮讀書。朱祁鎮即位時才九歲,王振當了司禮監,幫助英宗批閱奏章。明英宗年幼無知,王振把朝廷軍政大權都抓在手裏,權勢不斷膨脹。
這時,蒙古族的瓦剌部落十分強盛。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刺首領也先派兩千多人向朝廷貢馬,為了多得賞金,謊報是三千人。王振發現後十分惱怒,削減了賞金和馬價,這樣就傷了和氣。於是,也先大舉進攻大同,大同守軍接連失敗。
王振輕視瓦刺軍,又想建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就竭力主張英宗帶兵親征,朝中大臣鄺塹(kuáng kūn)、於謙認為朝廷沒有充分準備,不能親征,但在王振的慫恿(sǒng yǒng)下,英宗根本不聽勸阻。
七月十七日,明英宗把留守北京的任務交給他的弟弟朱祁鈺(yù),自己帶領五十萬大軍出發了。這是一次沒有準備的親征,軍紀渙散,並且沒有足夠的後勤供應,一路上又遇到狂風暴雨,人困馬乏,糧食接濟不上,士卒大批地生病餓死。有些大臣不斷上奏勸英宗、王振退兵,王振不但不聽,反而懲罰這些大臣。
也先聽說明軍北進,就誘敵深入,靜靜地等待時機。過了幾天,明軍前鋒在大同附近被也先殺得全軍覆沒。失敗的消息傳來,明英宗十分恐慌,王振也感到情況危急,才下令退兵。
明軍敗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王振因運送給養的車子還沒到,執意在土木堡過夜。
也先連夜殺到土木堡,把明軍包圍起來。第二天,英宗剛想啟程,發現敵兵遍野。土木堡沒有水源,並且明軍因為連吃敗仗,士氣低落,根本無力防守,隻得冒險突圍。也先兩麵夾攻,瓦刺兵個個手執長刀,奮力砍殺,士氣非常旺盛,大喊:“投降的不殺!”數十萬饑餓、幹渴、疲憊的明軍一下子就被打垮了。
在兵敗之際,禁軍將領樊忠氣憤地說:“我為天下殺死奸賊。”說著,用錘砸死了王振。
明英宗見敗局已定,實在沒有希望逃脫,就幹脆盤腿坐在地上等死。瓦刺兵把英宗俘虜了。
土木堡一戰,英宗被俘,五十萬明軍,損失了一大半,曆史上把這次戰役稱為“土木堡之變”。經過這場戰鬥,明朝元氣大傷。瓦刺的勢力越發強大了,北京也受到了威脅。保衛北京的重任,就落在了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和大臣於謙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