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兵敗的第二天,一匹快馬倉皇入宮,報信人把土木堡全線崩潰、英宗被俘的消息告訴了皇太後和朱祁鈺,一時間宮廷內一片混亂。當晚,消息不脛而走,北京城裏人心惶惶。
為了安定人心,皇太後宣布由朱祁鈺監國(代理皇帝的職權),召集大臣,商討對策。大臣們意見不同,侍講徐珵(chéng)說:“天命就是這樣,隻有逃到南方去才能免禍。”兵部侍郎於謙厲聲說:“主張南遷的,就應該殺頭。京都是國家的根本,怎麼能隨意遷移呢?大家難道忘了南宋的教訓嗎?現在的辦法就是趕快調集軍隊,安定民心,準備戰守。”於謙的主張得到許多大臣的支持,皇太後決定讓於謙負責守衛北京。為安定人心,於謙等主戰派請太後正式宣布朱祁鈺做皇帝,英宗改稱太上皇。之後,朱祁鈺稱帝,即明代宗,又稱景泰帝。
於謙在危難之中接受了守城的重任。他一邊命令各邊關鎮守將領加強防備,調兵遣將,加強京城及附近的兵力,一邊從速修繕(shàn)器具,整頓內部,逮捕了一批瓦剌軍的奸細。
各地入京護衛的軍隊陸續到達,但土木堡的慘敗,使將土們十分畏懼瓦剌軍。於謙認為瓦剌軍氣焰囂張,隻有打敗他們才能保證國家的安定。針對將士們的怯懦,於謙下了一道嚴令:臨陣打仗時,將軍不顧士兵先退縮的,斬;士兵不顧將軍先退縮的,斬。將士們被於謙果敢堅決的精神感動了,土氣奮發昂揚,都下定決心誓死保衛北京。
於謙宣布將領們分別帶兵出城,在京城九門之外列陣,他親自率石亨等人駐守在德勝門外,麵對著敵人到來的方向。
也先的大本營設在北郊土城。為了探知明軍的兵力部署,他派出了探馬。於謙將計就計,用少量遊騎迷惑敵人,也先上當,以為明軍兵力有限,命令一萬多人馬發起進攻。當瓦剌軍進入埋伏圈後,明軍一躍而起,大力衝殺,也先軍潰不成軍,忙撤回土城。明軍緊追不舍,城外的百姓也配合明軍,爬上屋頂,向敵人投擲磚瓦,瓦刺軍死傷慘重。
也先攻北京損失慘重,知道明軍已有準備,如果不速戰速決,退路可能被明軍截斷,就有自身難保的危險。也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隻能帶著明英宗和殘兵敗將撤退。於謙探知也先撤退,連夜命令石亨用大炮轟擊敵人營壘,殺死敵人數萬。也先逃走,北京的威脅也就解除了。
為了進一步加強北京的防守,於謙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他除了鞏固北邊防務外,還在西麵和南麵設鎮屯兵。他又改革軍製,設立團營,自己兼任總督,命令將土們每天操練,大大地提高了軍隊的作戰能力。
於謙立了大功,保住了北京城,受到北京軍民的擁護和愛戴,明代宗也十分敬重他。於謙兩袖清風,十分廉潔,住的房子非常簡陋,明代宗要為他建一座府第,於謙推辭說:“國家現在正是危難的時候,我怎麼能貪圖享受呢?”
於謙臨危不懼,運籌帷幄,指揮若定,挽救了明朝廷的危難,他力挽狂瀾,起到了中流砥(中)柱的作用。此後,也先又進攻過大同,包圍過代州,但再也未能長驅直入。北京城在以後的七八十年內再也沒有受到敵人的踐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