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午時期的曹雪芹是個不愛讀書的孩童,他不喜歡讀的是官方指定的教科書:《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但是對優秀的文學作品,曹雪芹喜歡到了癡迷的程度。祖父曹寅的藏書給年幼的曹雪芹展現了一個廣闊浩瀚的知識海洋,令他沉醉其中,激起他旺盛的求知欲。
雍正五年,曹雪芹13歲,一場彌天大禍突然降臨在曹家,改變了曹雪芹的命運。曹頫因為接連出錯,受到雍正責罰,更由於他在押送禦用龍衣進京時向沿途地方官索取銀兩被告發,觸怒了雍正帝,被處於罷官、抄沒家產的處罰。承受滅頂之災的曹家舉家北上,告別了山青水秀的江南,曹雪芹也告別了無憂無慮的少年時代。
敗落後的曹家渴望能夠中興,因此作為長房長孫的曹雪芹被迫學習“四書五經”,以期在科舉中振興曹門。曹雪芹與曹頫之間長期隱伏著的矛盾漸漸表麵化了,曹雪芹對統治階級視為天經地義的原則不感興趣,他要走一條自己的路。
曹雪芹30歲時,曹家的經濟狀況更加惡化。這時候,曹雪芹離開曹頫,另立門戶。為了養家糊口,他不得不在右翼宗學裏當一名小職員,前後大約五年的時光。在宗學裏,曹雪芹結識了敦敏、郭誠等幾位摯友,並開始將他以前寫成的《風月寶鑒》改寫為《紅樓夢》。
在宗學任職的這段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閱曆的加深,曹雪芹逐漸對封建大家族的榮衰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逐漸擺脫了哀歎個人身世的局限,將個人命運同廣闊的曆史潮流聯係起來,他將自己對現實日益深刻的認識,溶入《紅樓夢》構思創作的一點一滴中,為我們留下了一部光照千古的現實主義傑作。
曹雪芹日益感到宗學的工作壓抑著他的心靈,就結束了在京城的生活,從城內遷居到城外,把家搬到荒僻的西山。
在西山的生活是非常艱難的。由於曹雪芹的傲岸不馴,他被內務府開除了旗籍,取消了微薄卻很關鍵的生活補助,隻有靠賣畫來維持一家的生計。曹雪芹沒有被貧困所壓垮,在物質生活極其匱乏的情況下,他一直堅持著《紅樓夢》的創作。
《紅樓夢》是一部宏偉的史詩,包含有豐厚深廣的曆史內容,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階級和封建製度的罪惡和腐朽,熱情地歌頌了真摯的情感和對封建社會的反抗。曹雪芹繼承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但又創造性地發展了這個傳統,可以說,《紅樓夢》標誌著我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
晚年的曹雪芹又遭遇了人生的一大不幸:在他48歲的時候,他惟一的兒子夭殤了。使他堅持著活了下來的,就是《紅樓夢》。但是極度的打擊已使他無法再繼續從事創作了,也就是在這一年的冬天,曹雪芹在西山淒涼地離開了人世。
思想啟蒙的先驅龔自珍
龔自珍,一名鞏祚,字瑟人,又字愛吾,號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著名的詩人、思想家、教育家,是近代思想啟蒙運動的先驅。
龔自珍出身於一個書香世家。他的祖父龔褆身,官至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父親龔麗正,是一個漢學家,擅長考據之學。龔自珍的外祖父段玉裁,是清中葉著名的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中,龔自珍自幼就受到祖、父輩很好的文化熏陶。
11歲時,龔自珍隨家人遷居北京。從這個時候起,他的外祖父考據學派大師段玉裁開始親自教授他學習《說文解字》,從此他與正統考據學派結下了不解之緣。清代考據學派上溯可至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這三位偉大的思想家,因此考據學派從最初開始便包含有民主性的因素。龔自珍學習正統考據學派的學問,不僅使他掌握丁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且使他接觸到明清之際萌芽的近代民主主義哲學思想,促使他形成反理學的解放思想和經世致用的政治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