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鄭成功的父親卻是一個心懷鄙薄、唯利是圖的人。清軍入關後,明朝滅亡了。鄭芝龍決定投降清朝,他聽不進鄭成功的勸告,向敵人進了降表。鄭成功非常悲憤,他痛恨父親的行為,毅然與父親決裂。在家鄉的孔廟前,鄭成功焚燒了曾經穿過的儒生服裝,決心棄文從武,效命沙場。從此走上了抗清的武裝鬥爭的道路,這一年他才24歲。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鄭成功,就把他曾經焚燒過青衣、投筆從戎的孔廟改名為“焚衣亭”。
鄭成功高舉義旗,得到了各地百姓的擁護,他禮賢下士,在各地招納賢才。1659年,鄭成功又與另一著名抗清將領張煌言的部隊聯合,在作了充分準備之後,率17萬水陸大軍,從舟山出發,攻克長江的重要門戶鎮江,圍困了南京。但後來他卻因中了清軍的詐降詭計,驕兵輕敵,延誤戰機達兩個月之久。清軍趁鄭成功意誌鬆弛之際,突然攻城,打得鄭成功措手不及,戰機轉勝為敗,鄭成功被迫退回福建海上。清軍難以渡海作戰,於是封鎖海疆,發布了“遷界令”,命令從山東到廣東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裏,這樣就給鄭成功的義軍造成了極大的困難。這時,清朝在北方已經形成統一的局麵,南方的抗倭鬥爭已經轉入低潮,而此時的台灣正被荷蘭殖民者霸占著,台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於是鄭成功便醞釀收複海島台灣,作為積蓄力量、繼續抗清的基地。
1661年4月。鄭成功命兒子鄭經留守金門、廈門,自己率領350多艘戰船、二萬五千大軍向台灣進發。鄭成功的船隊渡過了險要的台灣海峽,來到鹿耳門港外。在台灣人民的協助下,鄭成功的軍隊很快就包圍了荷蘭人盤踞的赤嵌城。荷蘭殖民者非常驚慌,倉皇帶兵迎戰。中國軍隊鬥誌旺盛,奮不顧身,用長槍、大刀與敵人展開了肉搏戰,荷蘭軍隊死傷慘重。荷蘭守軍見孤城無援,無法再守,被迫投降。
接著,鄭成功又指揮部隊圍攻台灣城。荷蘭總督見赤嵌城已經失守,就派人與鄭成功議和,要求他放棄台灣,他們願意年年進貢,並送十萬兩白銀,作為撤兵之用。鄭成功義正詞嚴地回絕道:“台灣一向屬於中國,收複台灣是理所當然的事。荷蘭人必須離開台灣,如果繼續霸占,我們就堅決進攻,把你們驅逐出去。”圍城八個月後,鄭成功下令向台灣城發起進攻,荷蘭總督見大勢已去,終於掛起了白旗。1666年2月,荷蘭總督在投降書上簽了字。從此,被荷蘭殖民者統治了38年之久的台灣,終於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收複台灣後,設置府立機構,製定法律,安定社會秩序;他又派士兵墾荒,向當地居民傳授先進的耕作技術,實行“寓兵於農”的政策。在他的治理下,台灣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
但是,在收複台灣後不久,由於積勞成疾,鄭成功於1662年5月病逝。逝世前夕,他還登上將台,拿著望遠鏡,隔江遙望他無限熱愛的祖國大陸。
一代明君康熙
清聖祖康熙,名玄燁,姓愛新覺羅。他8歲即位,在位61年,年號康熙。康熙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被後人稱為“既是守成之君,又是開創之主”。
康熙即位時隻有8歲,14歲親政,很想在政治上有番作為。但當時的朝政大權掌握在四位輔政大臣手中;其他三人都老病無能,隻有鼇拜狂妄跋扈,獨斷朝政,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裏。康熙不甘心當傀儡,決心除掉鼇拜,奪回政權。於是他精心策劃,暗置親信掌握京師兵權。表麵上不問政事,整天與一批經過精心挑選的少年侍衛在宮中演練摔跤遊戲。鼇拜認為康熙年幼可欺,於是不加戒備。一次鼇拜單身入朝,康熙抓住機會,指揮這些侍衛一擁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鼇拜擒住,隨即宣布了他的三十條罪狀,將他永遠拘禁,並清除其黨羽。從此康熙主政,迅速扭轉了局勢。
清除內患後,康熙麵臨的問題就是鎮守南部邊疆的明末降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反叛。他們獲得清廷封王,各自擁有重兵,自己任命官吏,設置稅收機關,不聽中央的指揮,被稱為“三藩”。三藩中,吳三桂首先舉兵反清複明,耿、尚繼而響應,一時戰火燃遍長江以南半個中國。麵對這種緊張局勢,20歲的康熙從容不迫,果斷地決定征討三藩。他親自布置作戰方案,以各地軍事力量相配合,平息了這次震動朝野的南疆叛亂。由此。不僅鞏固了清朝的統治,也為康熙以後製定重大決策並付諸實施奠定了基礎,顯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手腕和軍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