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三藩之亂後,康熙又積極爭取台灣歸附大陸。台灣自鄭成功死後,由其子鄭經統治,他要求康熙用對待外國的禮儀對待台灣,企圖將台灣分裂出去。康熙任用熟悉海戰的姚啟聖、施琅進攻台灣,很快將台灣及澎湖列島統一於清廷之下,又下令在台灣設立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使台灣重新歸屬到清政府的管轄之下。
此後,在北方邊區,康熙又以必要的軍事措施,阻止了俄羅斯對我國領土的侵犯,於1689年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東北邊界,使中俄邊界從此安定了很長時間。不僅如此,康熙還親自部署,於1690~1697年間三次親征,與占據新疆並不斷內犯的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作戰,陸續平定了北部戰亂,阻止了北方少數民族間的互相侵犯。從此,清政府的命令就可以下達全國,直通邊陲。康熙完成了明朝以來人們夢寐以求的祖國統一大業。
康熙對治理黃河和淮河也十分重視,他曾把“河務”、“漕運”作為和“三藩”同等重要的大事。康熙十分注意鑽研治河技術,凡是有關治河的書籍,他都仔細閱讀,以求貫通,他還任命靳輔為治理黃河的河督,並重用優秀的水利專家陳潢,用了十餘年時間,使黃河、淮河複歸故道。此後幾十年間,黃河未發生過大的災患。
康熙還十分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他獎勵墾荒,大量吸收勞動力,製定了不少具體的獎勵辦法。他把招來的流民編入保甲,使流民變成自耕農;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也是康熙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措施。康熙年間捐免錢糧的次數和數量都遠遠超過前代。他還宣布把人口稅的總額固定在一千數字上,以後無論增加多少人口都不再征收人口稅,減輕了農民生活的負擔,使他們的生活得到安寧。
康熙皇帝在位61年。他一生勵精圖治,致力於國家的統一進步,使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他還在政策上進行調整,使社會經濟從清初的凋敝狀態中得以複蘇和發展,開創了“康乾盛世”。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名愛新覺羅·弘曆,是康熙皇帝的孫子。他在位60年,繼承了康熙皇帝的政策,在內政和外交方麵都取得了很大成績。
乾隆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他作為其父選定的皇位繼承人,從小就在父親雍正皇帝身邊,耳濡目染,學到了不少封建統治的經驗。特殊的地位、特殊的環境,使他深諳治國之道。
乾隆25歲即位,當時的清王朝經過康熙、雍正兩朝七十餘年的治理,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他吸取了康熙、雍正兩朝的統治經驗,采取寬猛相濟、恩威並施的方針。乾隆深知自己的統治經驗不足。所以籠絡了一批元老重臣輔佐。同時,又著手培植一批親信重臣。他深知人才的重要,命令大學士以下、三品京堂以上在京官員不拘一格舉薦人才,隻要有真知灼見、品行端正、才能卓越的人,都可以不拘品級資格,據實保舉。他在施政方麵,頗具康熙的作風,比較務實。
乾隆集大權於一身,軍國大事需要他“乾綱獨斷”,繁文縟節的各種禮儀需要他親臨主持,朝廷內外各種內容的奏章紛至遝來,他要一一批示。乾隆處理政務井井有條,他精力充沛,遇事堅強果斷,勵精圖治。顯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華。到了乾隆中期,全國耕地麵積比順治末年增加了三分之一。人口也空前增長,到乾隆末期已經超過三億。尤為突出的是商業和城市的口益繁榮。資本主義萌芽開始緩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