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1)(2 / 3)

洪秀全以一個鄉村教師的出身,領導了一場曆時18年,縱橫18省的太平天國運動,建立了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農民政權,頒布了《天朝田畝製度》,開啟了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先河,不愧為“反清第一英雄”(孫中山語)。

維新變法康有為

康有為,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人稱“南海先生”。廣東省南海縣銀塘鄉人。戊戌變法的主要代表和領導者。

康有為1858年出生在一個官僚地主家庭。他從小就喜歡讀書,敏思好學,鄉裏人都喜歡他,稱他為“康聖人”。康有為的青少年時期正是祖國遭西方列強侵略的苦難年代。國勢的衰微和政治的腐敗,使他產生了一種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封建文化的批判情緒。康有為認為隻有改變腐敗的政治局麵,才能使國家富強,從而擺脫被列強欺淩的命運。但是,他從小耳濡目染的儒家思想不可能解決中國當時的問題。為此,他開始苦苦尋覓救國的真理。一個偶然的機會,康有為結識了清朝翰林張鼎華。通過張的介紹,他了解到北京已經醞釀著維新變法,並初步了解了當前的國際形勢,知道西方存在著一種不同於中國的社會製度。維新變法的思想開始在年輕的康有為心中明確起來。

1882年,康有為在北京的舉人考試中落榜。雖然沒有金榜題名,但是他一點也不覺得沮喪,因為沿途他看到了很多西方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麵的書籍,並把它們買了下來。擁有這麼多的進步書籍,使他如獲至寶。回到家後,他專心地研究起來。從此康有為的視野逐漸開闊,思想也日趨成熟。不久,他寫成了《大同書》。在書中,他提出了“無有階級,一切平等”的社會理想。

1884年的中法戰爭,由於清政府的昏庸無能,使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民族的奇恥大辱,使康有為心急如焚。1888年,康有為在北京應試期間,冒著殺頭的危險上書光緒皇帝,請求改良政治以挽救民族危機。康有為是鴉片戰爭以來提出維新變法救治中國的第一人。但在當時,這樣一個無名小輩上書皇帝,不但不會有任何成效,而且隻能被視為犯上作亂的狂妄舉動。因此,這次上書使康有為再一次名落孫山。

嚴峻的現實使康有為懂得了變法並非一件易事。他回到家鄉繼續為他的理想而不屈地奮鬥著。他創辦了“萬木草堂”,為救國培育了很多人才。不久,康有為又寫成了《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製考》兩部書,為以後的戊戌變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1895年初,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朝軍隊在東海和遼東被日軍打得慘敗。愛國將士在前線浴血奮戰,清政府卻派李鴻章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拱手將遼東半島、台灣島及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而且還要賠償兩萬萬兩白銀……消息傳來,舉國一片悲憤。此時,康有為正在北京投考進士。此情此景使康有為心如刀絞,他失聲痛哭道:“嗚呼噫嘻,萬裏之廣土,四萬萬之民眾,而可有此約哉!”痛定思痛,康有為決定再一次上書皇帝。

這年5月,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邀集了在京十八省1300名舉人在宣武門外鬆筠庵內開會。會上,康有為聲淚俱下,慷慨陳詞,痛訴民族危亡之勢,號召大家聯合上書,變法維新。大家被康有為的愛國激情所感染,紛紛推舉他起草奏書。康有為連夜揮淚寫成了一萬八千字的《上今皇帝書》。奏書強調拒絕在不平等條約上簽字和變法維新之意義,並請求皇帝鼓勵人民學習先進國家和民族的科學文化,開辦工廠、築造鐵路等;廢除八股考試,發展教育等等。大家傳閱後,群情激昂,1300多人都在上麵簽了字。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漢朝用公家車馬接送被征舉的士人,後來就用“公車”作為舉人應考的代稱)。5月4日,康有為率領簽名的人把上書送到都察院,但是都察院的官吏卻以皇帝已在和約上簽字為借口而拒絕呈遞,因此上書沒有成功。但是,康有為領導的愛國之舉轟動了北京城,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從此掀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