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2)(2 / 3)

六月的天氣,驕陽似火。蒲鬆齡家中無米,隻能煮一點麥粥,不待粥涼,大兒子便狼吞虎咽,呼嚕呼嚕地喝起來,二兒子還沒有多少力氣,隻能大呼小叫地爭嚷要吃,小兒子剛剛學步,也餓得翻盆倒碗,女兒望著父母愁苦的臉色,不知該怎麼辦。蒲鬆齡心裏更加難過,身為五尺男兒,竟養活不了一家老小!

為了家庭的生活,他隻好到大戶人家去做塾師了。

康熙十二年至十四年(1673-1675年)蒲鬆齡在本邑半泉鄉王家坐館,任塾師。王家是淄川名門大族。在王氏兄弟中,王觀正與蒲鬆齡最相投,又同是科舉失意者,所以兩人交情甚厚。蒲鬆齡家母病逝,無以營葬,王觀正慷慨解囊相助。

從王家撤館後,蒲鬆齡又到罷職歸田的翰林院檢討唐夢賚家做了西賓,唐夢賚很器重他。最令蒲鬆齡感動不已的是唐夢賚對他寫鬼狐神怪,創作《聊齋誌異》大加褒獎,並在幾年後,為《聊齋誌異》寫了序言。

康熙十七年(1678年),蒲鬆齡鄉試又名落孫山。這一年,他到刑部侍郎高珩家坐館。高家也是當地的名門大族。高珩對蒲鬆齡創作《聊齋誌異》也極感興趣,在康熙十八年春,《聊齋誌異》初次結成集子時,高珩也寫了一篇序,闡述誌異的特點和功用,以相推獎。這些都無疑是一種鼓勵,對蒲鬆齡來說也是很大的動力。

康熙十八年(1679年),蒲鬆齡又到了淄川西鄙西鋪村的畢家坐館。畢家也是名門望族,館東畢際有請蒲鬆齡來家教幾個孫子讀書,也把他當作清談的伴友,文字的代筆,應酬的替身。蒲鬆齡才華出眾,措詞得體,文筆優美,談吐風雅,給畢家增色不少。

畢際有也比較開明,蒲鬆齡來到畢家後,仍然利用授業之餘寫狐鬼小說,畢際有對此不但不反感,反而也興致勃勃,還為他提供了不少創作素材,蒲鬆齡很感動。在當時,讀經、研經,準備科考才被認為是讀書人的正經事,而寫鬼狐小說常被世人視為邪道。即使是自己敬重的孫蕙也曾寫信勸他集中精力治舉業,不要再把精力放在寫狐鬼小說上。

蒲鬆齡還算幸運,作館的幾家,基本上都不歧視小說家,不加幹涉,所以他才得以執著寫作。畢際有更令他所敬,二人時常談詩論文說聊齋。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春,當時非常有名望的大詩人王士禎來到畢家,畢王兩家世代聯姻,畢際有的夫人是王土禎的從姑母。蒲鬆齡有機會作陪,能這麼幸運地見到王士禎,蒲鬆齡非常高興,二人談詩論文,很投機。王士禎看過蒲鬆齡的部分《聊齋誌異》手稿,誠心誠意地稱譽了一番,這使他非常激動。能得到有名望的大詩人的公開表揚稱讚,也算是他的心血沒有白費,他的辛苦創作即將得到社會承認。他一生與王士禎僅見了這一次麵,但卻結成了文友,有書刻成,互相寄贈。王士禎後來讀完《聊齋誌異》,還作了評點,寫了一首為後世廣為傳誦的詩:

姑妄言之妄聽之,豆柵瓜架雨如絲;

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時。

此後,蒲鬆齡信心倍增,更加努力地創作,他的名聲連同他的《聊齋誌異》在沒有最後完成的時候,就已遠揚,廣為社會所知了。

女科學家王貞儀

在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的清代,湧現出了許多科學家。在眾多的科學家中,有一位女科學家十分令人矚目,她就是當時有名的才女王貞儀。

王貞儀,字德卿,清高宗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生於江蘇江寧(今南京)一個士大夫階層家庭裏,祖父曾任過宣化(今河北宣化)知府。

王貞儀自幼喜歡讀書,所幸的是,她家擁有豐富的藏書,她由淺入深,把家裏的藏書一一讀遍,漸漸對自然科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她非常崇拜當代大科學家梅文鼎,對梅氏的天文算學著作讀了又讀,她也很崇拜父親,向父親學習醫學卜術方麵的知識。

王貞儀聰明敏悟,在學習中表現出了極高的天賦,除了熱愛自然科學外,她還能詩善畫,琴、棋、騎、射無所不能。在與她同年齡的女孩子中,她可算得上是一個小小才女了。她人雖小卻誌向遠大,想象著自己將來能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

王貞儀雖然是個女孩子,但她很幸運,在封建禮教的傳統下,家裏人從未把“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訓套在她身上,而是支持她讀書學習。祖父和父親還常帶她出門遠遊,她曾到過北京、陝西、湖北、廣東、安徽等地,這使她眼界大開,對她日後的發展有所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