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3)(3 / 3)

陳嘉庚回到家鄉後,把昔日的小漁村變成了擁有中小學和專科學校的全國獨一無二的“集美學村”。後來他又出資100萬新加坡幣,創辦了一所設備完善的廈門大學。創辦大學不易,要維持一所設備先進的大學更難。陳嘉庚希望南洋的其他富商共同資助,但是他的號召無人響應。於是,陳嘉庚毅然擔負起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兩個重擔。這兩個學校每個月要支付3萬元經費,為了籌款,他不得不變賣一部分自己苦心經營的產業。後來,陳嘉庚的企業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衝擊,債主強行將他的財產交由債權人指定的監控者監管,隻給他保留了公司總經理的職務。陳嘉庚提出的惟一條件是:必須保證提供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的教育經費。有人看到他的處境這樣困難,就好心勸他停止支付學校的經費,但是陳嘉庚堅定地說:“餘不放棄義務,毅力支持。蓋兩校如關門,自己誤青年之罪小,影響社會罪大,在商業尚可經營之際,何可遂行停止。一經停課關門,則恢複難望。”

陳嘉庚傾資辦學,蜚聲海內外。他一生捐助給教育的經費,相當於他企業全盛時期的全部不動產。

抗日戰爭爆發後,陳嘉庚已經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傾盡家財,但是年逾六十的陳嘉庚愛國之心不減,他成為南洋華僑抗日救亡運動的領袖,並第一個挺身而出揭穿汪精衛對日本的“和平談判陰謀”。

1940年3月,陳嘉庚以南僑總會主席身份回國考察和慰問。在重慶考察期間,他開始認識到蔣介石的反動麵目。蔣介石拉他入國民黨,他憤然拒絕。鑒於“蔣介石處心積慮陰謀消滅共產黨,實較消滅日寇更為迫切”,陳嘉庚決定到延安考察中共情況。在延安訪問期間,他親眼看到了軍政人員在共產黨領導下堅持團結抗日、反對妥協投降的事實,很受鼓舞,得出“國民黨政府必敗,延安共產黨必勝”的結論。陳嘉庚回到南洋後,向華僑宣傳延安精神,使廣大僑胞了解到國民黨統治的黑暗,也看到解放區的光明,積極推動了南洋華僑的抗日愛國運動。

抗戰勝利後,陳嘉庚曾致電美國總統和參政兩院,反對助蔣內戰。解放戰爭期間,他創辦《南僑日報》,同國民黨反動派的汙蔑展開論戰。他還在各地作報告和講演,充滿信心地指出解放戰爭勝利在望。

新中國成立後,陳嘉庚放棄優裕的物質生活,不要一個子孫陪同,回國定居,為新中國的繁榮和發展繼續貢獻力量。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病逝於北京。在處理他的私人遺產的遺囑中,他沒有把自己的財產留給子孫後代,而是全部捐贈給自己親手建立的集美學校,並將國內銀行的300萬元存款全部獻給國家。

陳嘉庚的一生是愛國的一生。他對祖國和人民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他的光輝業績將永垂青史。

維新宣傳家梁啟超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省新會縣人。戊戌變法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一提起中國近代史上的戊戌變法,人們總是把康有為和梁啟超的名字聯係在一起,甚至有人把戊戌變法叫做“康梁變法”。因為梁啟超是康有為的學生和得力助手。曾為變法維新運動不遺餘力地奔走呼告、搖旗呐喊。

梁啟超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他自幼聰明異常,8歲即吟濤作文,12歲考上秀才,16歲中舉,在鄉裏有“神童”之美稱。在他的少年時代,祖父和父親常給他講過去的仁人誌士的高尚事跡,這一切都在梁啟超幼小的心靈裏埋下了愛國報國的種子。

1890年春天,梁啟超應考歸途路過上海時,偶然看到了一些西方書籍,異國的新思想和新文化使梁啟超耳目一新。這年秋天,要求變法維新的康有為從北京回到廣州,此時他已全國聞名。梁啟超得知後,馬上懷著仰慕之心拜見了他。康有為說,《四書五經》是不切實際的東西,它們不能解決祖國的危機,有誌青年不會為追求功名利祿而去做閉目讀書的書蟲。這番話使求知若渴的梁啟超震驚了。經過一夜的思索,第二天一大早,梁啟超又去拜見了康有為,請他收自己為弟子。從此,梁啟超跟隨康有為專心地研究西方的思想文化以及中國曆代政治的得失,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不久,他就幫老師康有為寫成了《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製考》這兩部宣傳維新變法的重要理論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