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5)(2 / 3)

不久,父親退伍了,馮玉祥就補了父親的空缺。當兵之後,他並沒有去兵營操練,除了發餉時去軍營報到一下,馮玉祥一直在家裏讀私塾,叫做吃“恩餉”。這也是當時人們搶著當兵的一個原因。馮玉祥在家裏讀了一年私塾後就走進了軍營。在軍營中,他依然沒有間斷學習。起初,馮玉祥不知學什麼好,讀的都是《施公案》和《水滸傳》等小說。有不懂的地方,他就找人請教,然後再讀,直到讀懂為止。後來,馮玉祥又想讀文言文,但是文言文對他這個隻讀過一年零三個月私塾的人來說是很困難的。他為此苦惱了好長時間。經打聽,馮玉祥知道軍營裏有一位軍醫很有學問,就馬上跑去求教。軍醫告訴他,必須讀二三百篇古文,才能打好讀古書的基礎。於是,馮玉祥就開始大量閱讀起古文來。他邊問邊學,從最簡單的開始,每篇都要讀懂並能背誦下來才肯放手。漸漸地,較難的古文也可以讀懂了。在讀古文的過程中,馮玉祥不僅提高了文字能力,而且學到了很多曆史知識。

馮玉祥整天抱著書本在軍營裏走來走去,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因為士兵們知道,說不定哪天打起仗來,自己的腦袋就會不翼而飛,所以他們混一天算一天,自己不讀書,看見別人讀書也覺得別扭。這些人看見馮玉祥讀書就找麻煩。有時正當馮玉祥讀書來勁的時候,他們就故意把蠟燭吹滅,並且罵馮玉祥,說他影響了他們的睡眠。馮玉祥並不與他們計較,悄悄地把書拿到軍營外麵的月光下去讀。有一次,一個老兵喝醉了,撕了他的書,馮玉祥氣急了,狠揍了老兵一頓。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動他的書了。為了不惹麻煩,馮玉祥做了一個木箱子,把書放在裏麵,無論軍隊駐紮到哪裏都隨身攜帶。夜深人靜時,馮玉祥就把箱子裏的書拿出來,把箱子放倒在床鋪上,在箱子裏點上一盞油燈,把頭和肩膀縮進箱子,津津有味地讀起書來,一讀就是一整夜。

大量的閱讀,使馮玉祥的認識能力和思想覺悟大大高出了當時一般士兵的水平,這為他以後成為著名將領奠定了基礎。馮玉祥在軍中的職位不斷升高,由普通士兵上升為師長。他曾反對袁世凱稱帝,討伐張勳複辟,發動“北京政變”,將清帝溥儀驅逐出宮。在北伐戰爭中,馮玉祥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司令,取得了顯著戰功。馮玉祥一貫主張抗日,曾任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總司令,收複了許多失地,並將日軍驅逐出察哈爾。抗日戰爭勝利後,馮玉祥又堅決反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

1948年,馮玉祥應中國共產黨邀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從美國歸國途中因輪船失火而不幸遇難。

周恩來總理曾這樣評價馮玉祥將軍:“從一個典型的舊軍人,轉變成一個民主的軍人,他經過曲折的道路,最後走向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馬克思主義先驅李大釗

李大釗,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

李大釗的父親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他的母親因悲傷過度,沒過兩年也離開了人世。孤苦伶仃的李大釗從小由伯祖父李如珍撫養。他的伯祖父是個讀書人,到李大釗出世時,已經年過古稀了。為了能使李大釗成為有作為的讀書人,伯祖父對李大釗管教極嚴,從3歲起,李大釗就跟伯祖父識字念書。由於李大釗勤奮好學,一入私塾就跳過了蒙學階段而和大孩子們一起學《四書》。後來有個先生給李大釗講太平天國的故事,他聽了以後。決心長大要推翻清政府,幫老百姓過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