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渴望擁有更多的智慧,因為我知道,是智慧使我變得富有。所以,我一直不斷地在學習和思考,期望進一步增進我的智慧,同時,我也希望所有的人來分享我擁有的智慧,並且好好地把握它們。
在最近的幾年裏,我一邊忙於經營出版社,一邊致力於演講事業。在我的聽眾當中,有富人,也有窮人;有博學多才的人,也有沒有學問的人。但我發現,他們共同的特點之一,就是誰都不想平庸地虛度一生。
他們希望人生能夠豐富多彩,他們向往真理,追求智慧。通過長期的觀察我發現,一方麵,對於獲得人生的真理與智慧智慧,他們有著無比強烈的願望,而另一方麵,不少人卻始終站在生命真相的大門之外,仿佛真理與智慧注定與他們無緣。而個別人更為不幸,他們偏執地認為,即便缺乏某些人生中的智慧,自己照樣能夠生活下去,這樣的觀念不僅使他們的生命失去色彩,在渾然不覺中使自己已淪為“精神的乞丐”,而且我敢斷言:最終的結果是,他們終將變為現實人生中的一貧如洗者。
一貧如洗者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精神層麵的乞丐,一種卻是真正為生存而四處行乞的人。我去過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也到過一些貧窮而落後的地方。經曆過戰爭的洗劫,在斷垣廢墟的城市和鄉村裏,有無數衣衫襤褸的人們,在饑餓與傷病中呻吟、掙紮。在他們當中,有不少人是真正的乞丐,他們使我的心情相當沉重。雖然我經常伸出援助之手,但是我心裏很清楚,麵對數量龐大的乞討者,任何暫時性的微不足道的施舍,如同是杯水車薪。
有一件事,我一直不能忘懷。有一次,我在印度旅行時,看到幾個貧苦的女子站在路邊,手裏捧著男人的帽子,或者揣著破爛的瓷缸,抖抖索索,神情黯然。她們懇求經過的人給予施舍,而那些衣冠楚楚的富人卻目不斜視,大步走過。看到這種景象,我很鬱悶和難過。我不禁開始思考一連串的問題:為什麼有的人衣食無憂,有的人卻落入行乞的境地?為何人與人之間並非真正“生而平等”?為何有些富貴之人,對於他人的疾苦與困厄毫無惻隱之心?包括行乞者在內,一切受苦受難的人,如何才能實現自救?在與命運的較量與鬥爭當中,一切我們所必需的智慧和勇氣從何而來?
也就是從那時起,諸如此類的問題,經常在我的腦海裏浮現。它們像是暗夜裏忽明忽暗的火把,有時使我的心靈豁然開朗,有時又不免陷入困惑。而且,我越來越意識到,人生的問題遠不止這些。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些問題遍布眼前,像密密匝匝的荊棘。麵對它們,沒有別的出路,我們惟有借助於某種智慧,把叢生的荊棘連根斬斷。
在閑暇之餘,我喜歡讀書,這是多年來養成的習慣。我閱讀過古往今來很多名家經典之作,其中包括文學作品、理論著作、日記、書信、演講實錄、自傳、回憶錄等等,而“智慧”這一主題,尤其是我閱讀的關鍵之點。通過閱讀一切有關“智慧”的思想與言論,我領略了豐富的社會閱曆,參透了深邃的人生哲理,感受到了促人深省的教誨,接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我不但做了大量摘錄和筆記,而且結合自己的見聞、經驗和體會,對各種人生問題和現象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
關於智慧,我的記憶裏,總是珍藏著許多發人深省的故事,下麵就是其中的一個。
一個寒冷的冬天,在紐約一條繁華的大街上,有一個雙目失明的乞丐。乞丐的脖子上,掛著一塊牌子,上麵寫著:“自幼失明”,但他得到的同情和施舍並不多。有一天,一個詩人走近他的身旁,他便向詩人乞討。詩人說:“我也很窮,不過,我給你點兒別的吧。”說完,他便隨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寫下了一句話。那一天,乞丐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後來,他又碰到那個詩人,很奇怪地問:“你給我寫了什麼呢?”那詩人笑笑,念起牌子上他所寫的句子:“春天,就要來了,可是,我不能見到它。”
你看,一個看似簡單而平凡的故事,卻蘊藏著智慧與力量的光芒。它會使我們的眼前靈光一閃,就像黎明前的一束陽光穿透了黑暗。它使我們明白:智慧不但賦予我們力量和靈感,而且帶給我們幸福和感動。
總而言之,隻有那種具有無限力量的智慧,才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隻有那種能夠相伴一生的智慧,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才是最有力、最真誠、最永久的伴侶。
阿爾伯特·哈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