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每個人而言,人生隻有一次,沒有人能夠例外。有的人一生過得很充實,成功、幸福和快樂也對他格外青睞,而有的人卻恰恰相反,為什麼會是這樣呢?我發現,這主要是由一個人的智慧所決定的。你擁有多少智慧,擁有什麼樣的智慧,你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做人做事要有大智慧
我們的一生都在做人做事,把人做好,把事做好,需要智慧,我這裏所說的智慧,不是指那些小技巧和小聰明,而是人生中的大智慧。
耶穌說:“一個人賺得了整個世界,卻喪失了自我,又有何益?”他在向門徒透露自己的基督身份後,說了這句話,可謂意味深長。
真正的救世主,就在我們每個人身上,便是那個清明寧靜的自我。這個自我,即是我們身上的神性,隻要我們能守住它,就差不多可以說,上帝與我們同在了。守不住它,一味沉淪於世界,我們就會渾渾噩噩、隨波逐流,世界也將沸沸揚揚,永無得救的希望。
在《格林童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大致是說:有個叫漢斯的青年,意外得到了一塊很大的金子。在回家的路上,他發現,擁有一匹馬要比一塊金子強得多,因為騎馬是何等快活的一件事呀。於是,他用金子換了一匹馬。而後,在路上馬失前蹄,騎馬的漢斯摔了一跤,他覺得不劃算,於是用馬換了奶牛。接下去,漢斯相繼用奶牛換了一頭豬,又用豬換了一隻烤鵝。最後,他聽了一個磨刀匠的話,用他的烤鵝換了一塊磨刀石。現在,漢斯背著一塊沉重的磨刀石往回走。他想:自己是多麼幸福呀,有了這塊磨刀石,以後的生計,就不用發愁了。但這塊磨刀石實在是太重了,以致漢斯累得實在受不了。最後,漢斯到井邊喝水,一不小心,磨刀石掉到井裏去了。這下子,漢斯擺脫了惟一的累贅。他覺得普天之下,沒有比他更幸福的人了。於是,他一身輕鬆、無比幸福地回到家裏去了。
讀了這則童話後,我們便會心領神會地大笑:多麼可憐的漢斯!他有一塊那麼大的金子,可現在什麼都沒有了。不過,大笑之餘,又不禁感到惋惜:那麼大的金子,現在卻沒有了。漢斯可真是個傻瓜,他的舉動和想法多麼愚蠢!我們會設身處地地想到:如果是我們,大約會弄來一塊石頭,然後想方設法換來一隻烤鵝,再換來一頭豬,一頭奶牛,一匹馬,最後再把它換成一塊金子。
的確是這樣的,我們一生都在這麼想,這麼做。為此,我們整日東奔西走,氣喘籲籲。為此,我們寧可不惜一切代價,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最後,用一生的時光為代價,我們終於達到了目的。但是,且慢——等我們抬起頭來,卻驚訝地發現,我們來到了死神的屋簷下,我們都將不得不永遠消失。惟一不同的是,我們留下了一塊很大的金子,充滿煩惱的一生;而漢斯留下的,是幸福和快樂的一生。
我們的做法,並不是“智慧”之舉。我們並沒有看到自己的局限性。我們甚至連“精明”都談不上。任何一個人,固然可以憑借聰明、勤勞和運氣掙錢,但如何看待它們,卻要靠智慧了。不管你對將來的生活做出怎樣的選擇,記住這一點,是大有價值的:在這個世界上,引導我們通往有價值的、愉快的人生的道路,是多種多樣的。不過,你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擁有真正意義上的智慧,要做一個有大智慧的人。這樣的人,隻做那些自己的理性與潛意識裏認為正確的和該做的事。
舉例來說,如果你有興趣一生從事科學事業,你就得有這樣的預見:選擇從事科學工作,意味著獻身於真理,而不是因為偶爾會獲得崇高的聲譽。由於工作突出或做出有價值的發現,從而受到人們的賞識,這當然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是,獲得崇高聲譽的機遇是很少的,而且,許多非常優秀的工作往往被人所忽視。你應該理性地知道,從你所從事的工作中獲得滿足,或不時地從實驗的成功中獲得滿足,才是這種工作最重要的內容。明白了這一點,才是擁有大智慧的體現。
說話辦事要機智
我們可以經常看到,人們由於缺乏必要的機智,而造成失敗與損失的事情,真是舉不勝舉。許多人由於缺少機智,使其才能也施展不出來,或是使用才能不得要領;許多人由於缺乏機智,糟蹋了朋友間的感情;或是商人因此而減少了他們的業務;或是律師們失去了他們的當事人;或是作家失去了讀者;或是虔誠的牧師得不到信徒的尊敬;或是老師們不再能獲得學生們的信任;再或是政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凡此種種,不再多舉。
一個人就算是滿腹經綸,但要是沒有必要的機智,不會隨時隨地隨人隨機去說話辦事,不會合理應變和權衡,那他的才能就不會得到有效的利用。
很多人受過大學教育,或在某個專業領域內很有權威,卻常常因為不機智而使事業駐足不前。你要是本來就堅毅努力有恒心,再加上機智,簡直是如虎添翼,必有很大的成功。
有一句名言這麼說:“有人不但能運用自己已知的事物,還能運用自己不知道的事物,甚至能恰如其分地掩飾他在某些方麵的愚昧無知,他們很輕易就能獲得他人的信任,這些人就是機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