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平淡還是多姿多彩,這取決於你對生活的認識和你的日常行為。在生活中,我們要善待他人,要養成節儉等好習慣,要善於同他人交往,要保持身心健康,要經營好自己的婚姻家庭……如果能把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做好,那麼,原本平淡的生活也會變得多姿多彩。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就是無害人之心,就是與人為善,就是成人之美。
人生在世,總得和別人打交道。與人打交道,實際上就是自己怎樣對待別人和別人怎樣對待自己。這件事每個人天天在做,但做的情況並不一樣。有的人做得比較自覺,有的人則比較盲目,有的人做得比較好,有的人做得不太好甚至很差。人與人友好相待,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了友誼、成功、進步和幸福;人與人不能很好相待,則造成了各種各樣的個人悲劇、家庭悲劇和社會悲劇。這些經驗與教訓使得今天的人們有了一個共識,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好好對待,就是人們常說的“善待他人”。
有一個農民費盡千方百計,找來些優質西瓜種子,並把它們種了下去。鄰居們知道後,紛紛來打聽優質種子的來源。農民怕大家都種出優質西瓜後,自己有了競爭對手,於是便拒絕了。鄰居們隻好種上以前的種子。到了夏天,這個農民滿以為自己會豐收,結果卻發現自己收獲的仍是劣質西瓜,比鄰居的強不了多少。
農民非常困惑,他為此請教了一位專家。專家說:“因為你的西瓜授的仍是鄰居劣質西瓜的花粉。”
人們往往嘲笑這個瓜農,可他們很多人卻也犯著同樣的錯誤,惟恐自己吃虧,不願幫助他人。其實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員,與周圍的事物不可避免地發生著聯係和影響,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善待他人呢?
從生活現實看,一個人與別人打交道,不是善待他人,就是不善待他人,沒有其他的選擇。兩相比較,無論對自己、對別人還是對社會,善待他人都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實際上,除非發生了什麼特殊的情況,人們很少會無緣無故地虧待一個人甚或坑害一個人。所以,一方麵,人們在日常生活實踐的推動下,自覺不自覺地趨向善待他人;另一方麵,社會和文明的進步促使人們日益作出善待他人的選擇。怎樣對待他人往往不但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一個家庭的沉浮、一項事業的成敗、一個單位的興衰,甚至事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順逆強弱,這是從人生和世界大勢來說的。
從功利的角度來說,善待他人能較好地推動人們相互之間的理解和合作,做成做好各種事情;能較好地促進人們同心協力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不斷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質量;能較好地推進整個社會的全麵發展和所有社會成員個人的全麵發展,使這“兩個全麵發展”中的動力激發到最大,阻力減少到最小。
從內容看,善待他人可以分為低、中、高三個層次或檔次。
第一個層次是無害人之心。這是最起碼的要求和準則,是底線。它要求我們不歧視他人,言語、行為不欺負人、不傷害人,不占人便宜、不讓人吃虧,不使人難堪,不幸災樂禍,不趁人之危,不見錢眼開,不報複別人。
第二個層次是與人為善。它要求我們尊重他人的人格、情感、勞動和利益,有禮貌、講信用、有情有義、得理讓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知恩圖報,凡事行善,先人後己。
第三個層次是成人之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設身處地,盡力助人,直至死生相許,舍己為人。
三個層次,三種境界,作為基礎,我們先把無害人之心這條底線守住,就已經是一個很好的開頭了。
再來看下麵這個故事。
有個石油大王,他年輕的時候,隻是個一無所有的流浪者。
一次,他流浪到一個偏僻的小鎮上,受到了鎮長傑克遜的熱情款待。
恰逢下雨,鎮長門前的小路變成了泥濘,來往的人們為了省事,便紛紛從鎮長的花圃上通過。看到美麗的花兒被踩得東倒西歪,年輕的流浪者替鎮長生氣,他冒著雨守護在花圃邊,督促人們從泥濘中通過。這時,鎮長挑著一筐煤渣過來了,他默默地將煤渣鋪在了泥濘的道路上。
年輕人十分不解,他以詢問的眼光望著鎮長,但傑克遜隻是一味地笑。因為道路上鋪滿了煤渣,於是行人都從路上直接走過,沒人再踩花圃了。傑克遜意味深長地對他說道:“看到了吧,關照別人就是關照自己。”
青年猛然醒悟,他牢牢記住了鎮長的話,這對他以後的事業起了不小的幫助。當我們與他人發生矛盾時,為什麼不試著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先幫助解決他人的麻煩呢?或許就在這時,自己的困難也迎刃而解。其實,矛盾與和諧都是人創造出來的。
有句話說得好:“幸福並不取決於財富、權利和容貌,而是取決於你和周圍人的相處。”你想做個幸福的人嗎?那麼就從善待他人開始吧!
要有良好的教養
不久之前,我拜訪了一個家庭。這個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著出乎尋常的良好教養和優良的生活習慣,這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