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韓信的可怕,劉邦比項羽認識更深。
此時對於劉邦來說,最危險是事情就是韓信變節。本來劉邦希望韓信能率領軍隊從齊國南下,讓項羽腹背受敵,這樣也可以減少自己的正麵的軍事壓力。而此時的韓信卻還在享受齊國的勝利果實——鞏固地盤。
這一路走來,韓信戰功無數,滋生出來點享樂情緒也是正常的。
韓信也不馬虎,馬上給劉邦寫了一封信,這封信的主要內容是告訴劉邦,現在的齊國人雖然已基本歸了我韓信,但終歸是口服心不服。而且我現在在他們地盤上也是名不正、言不順。所以,辦法隻有一個,您趕緊給我個官當當,我也不要當什麼齊王,你給我一個“假齊王”當當就得了。
這個時候的劉邦正和項羽大戰四百回合呢,在這個節骨眼上,韓信竟然寫信問劉邦要官做。劉邦氣不打一處來,但他深深知道,韓信既然有膽量敢寫這封信,說明主動權已經完全掌握在他的手裏了。
看完信的劉邦越想越氣,自出兵以來,受這種窩囊氣還是第一次,憤怒驅使劉邦在營中破口大罵。
正在劉邦又焦又氣的時候,站出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張良。
張良說了一句大實話,韓信我們現在得罪不起啊。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韓信的援兵給要過來,想要兵的話,就必須讓他們得到利益,有了利益的驅動,韓信一定會來的。
劉邦這下收回了口,想想張良的話,確實對啊。可是罵都罵了,於是隻好繼續罵:韓信你個混蛋,當王就要當真的,假的有什麼當頭啊!去封信直接封韓信為齊王。但是封完了王,韓信還是按兵不動。
劉邦著急了,我都給韓信封了個真齊王,他怎麼還是不來。
張良又發話了,有的人是不見棺材不掉淚,韓信是不見封地不出兵啊。
劉邦沒有辦法,隻好答應韓信給他封地。韓信這才出兵援助劉邦。
劉邦聽了張良的計謀後,被動形式立刻改觀。韓信、彭越等幾路軍馬立刻跑來支援,劉邦的重兵開始在垓下雲集。
韓信的強勢崛起,也讓項羽開始對以前這位曾在自己帳下任個小參謀的人刮目相看。人才是第一生產力,項羽現在倒是明白了這個道理。
項羽也想要韓信。於是就派人去當說客。可韓信卻是一個知道感念的人,他明白今天他之所以能有這麼大的舞台,完全是因為劉邦的重用。韓信不想反,至少現在還不想反。
可是韓信的班底成員卻不這麼想,大家都想出人頭地,既然大家現在都在一個舉足輕重的位置上,那麼未來的造化就要看今天的選擇了。
劉邦和項羽兩位巨頭都向韓信伸出了拉攏的手,爭霸天下的事情似乎也有韓信的份了。
這個時候,出現一個叫蒯通的謀士,他極力勸說韓信自立門戶,脫離劉邦的管轄。你現在完全已經有了獨自創業的資本,此時能和項羽硬碰硬的也隻有你了,甚至原先的主子劉邦都沒有這個實力。
但是韓信拒絕了。韓信這樣聰明絕頂的人,難道會衡量不到其中的利益好處?但是韓信明白,他不能隻看到自己,而忽視劉邦,盡管他諳熟軍事,但對政治的概念卻一場模糊。
究其原因,韓信最後之所以沒有選擇被棄劉邦,是因為他當時深信著劉邦,曆史上用了四個字——不忍背漢。而我認為他性情的突破口就在這個“忍”字,不忍,表示著不忍心,他不忍心,他不願意啊,為什麼他不願意呢?韓信早年承受的疾苦成就了他的性格特點,他起先被鄉裏人瞧不起,參軍後又一直得不到重用,本以為這輩子就此玩完,沒想到劉邦突然給了自己一個大將軍的頭銜,因此他要對得起這份知遇之恩。
從這一刻起,韓信就應該清楚地知道,世界上是沒有後悔藥的。“一代兵仙”“漢初三傑”,這是世人對韓信的曆史評價。
在賽程的前半段,韓信越跑越快。這一次,韓信要攻擊項羽的南麵隊伍。
這個時候的項羽隻剩下了楚地!漢軍擊敗楚軍似乎是勢在必得。
項羽的處境的確糟糕,楚軍現在是腹背受敵,四麵八方都是敵人。僅存於項羽心中的堅定信念就是正麵交戰中楚軍的實力——在麵對麵的對抗中,他相信劉邦還是抵擋不住自己的。
基於項羽的自信和實力,就算此時的劉邦有很大的勝算,他也是不敢輕舉妄動的。因為這個時候劉邦的野心已經直指最高榮譽了,這個非常時期容不得半點馬虎。
滎陽的相持,對於雙方來說消耗都是非常大的,常年的征戰,不管是劉邦還是項羽,他們的兵士們的士氣已經到了低穀,弟兄們不想再打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