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重返西藏(2009年)(2 / 3)

年輕的喇嘛拉巴在胸前帶著一個代表十一世班禪的胸針,對於這位宗教領袖,他懷有無比的崇敬和期望。在我看來,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小夥子,敞開胸懷麵對世界,也非常渴望學習新的事物——這其實是新一代喇嘛的一個共同標誌,也正因為如此,藏傳佛教在21世紀裏有可能實現現代意義上的複興。

與我14年前所見相比,整個紮什倫布寺的建築群顯得更加井井有條:一些庭院裏的地麵被重新修整過,很多佛殿都經過了修繕或正在進行修繕。日喀則這個城市也變化了很多,現在的道路更寬敞,建築更現代,而且還有了很多商店和超市。在紮什倫布寺附近甚至修建了一條步行街,當然,寺廟的圍牆將800名在此修行和生活的僧侶與商業的世俗和喧囂隔絕開來。

位於中國和尼泊爾邊境的樟木是我們的下一站,距離日喀則470公裏,而連接這兩個地方的正是“318國道”。這條公路可以稱之為工程學上的一個奇跡,因為它通過了好幾個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區域,例如嘉措拉山口和唐拉山口。一代又一代藏族、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工人曆經千辛萬苦才將之修建而成。在拉孜縣的一個地方,我看到了一個紀念碑,上麵標示著這裏距上海5000公裏。之所以在這裏建立紀念碑,是因為有很多來自上海的誌願者曾經參與了這條高原公路的建設。“318國道”的兩旁矗立著連綿不斷的電線杆和電話線杆,而兩側群山的山頂上則挺立著歪歪斜斜的電視天線和手機信號塔。也許正因為如此,我的中國同事就告訴我,手機信號在路上幾乎就沒有斷過。村子裏的電燈、電話和電視是西藏現代化進程的重要體現,有了這些,農牧民們可以結束與世隔絕的生活,與世界聯係起來。

一路上,沿途的景致令人難以忘懷:連綿無際的藍天,岩石畢露的群山,麥浪無垠的山穀,綠色的草地上覓食的馬匹、犛牛、奶牛和山羊,牧民的黑色帳篷和守衛著他們的藏獒,濕地上戲水的仙鶴和野鴨,一層或兩層的特色民居屋頂上隨風飄動的祈福旗,無一不勾勒出一個美麗而獨一無二的西藏。更讓我們激動的是遠遠看到白雪皚皚、薄霧遮頂的珠穆朗瑪峰,近在咫尺地欣賞一座又一座的雪山,它們無以倫比的美令人歎為觀止。

經過偉大的藏族詩人和聖人米拉熱帕生活和修行過的聶拉木縣城,我們腳下的道路開始在峭壁和綠樹間往下延伸,與我們來時令人眩暈的高度形成鮮明對比。最近連續的降雨造成了多次泥石流,道路被衝斷的地方,工人們在連夜趕工進行著修整。午夜將近,我們才到達我們的目的地——樟木,位於中尼邊境一個狹窄山穀中的小鎮。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地方:各類商店仍在開門迎客,中國和尼泊爾的卡車停靠在狹窄的街道邊,宛若一條長龍。樟木還將呈現給我們什麼?答案就在明天,讓我們拭目以待!

8月22日,樟木

在海拔2000米高的山腰上,樟木鎮用晴朗的天空和做早禱告的藏民們點燃的香霧歡迎我們的到來。潺潺的溪水穿過茂密的森林,穿流在竹林和香蕉樹林間,最後彙入穀底:那裏的的氣候炎熱又濕潤,我們離加德滿都僅有80公裏之遙!幾層高的樓房頂上迎風飄揚著五彩的風馬旗,象征著這裏的住戶是藏民,他們住在這裏可能是因為做生意。經過一條幾公裏長的蜿蜒的下坡路,到達與尼泊爾的臨界點,那裏矗立著一座友誼橋。位於河對岸的尼泊爾小鎮柯達裏與樟木很像,隻是多了一座塔和一座垂直立於山穀的寺廟。關卡處人頭攢動,有尼泊爾人,藏族人和漢族人,根據穿著的不同很容易就能辨認出他們,尤其是那些穿著五彩聖衣的尼泊爾婦女更容易辨認。中國人經營的上百家商店向尼泊爾人出售日常用品,羊毛毯,鞋等,不過看起來似乎這裏也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影響,隨著尼泊爾盧比的貶值,中國商戶的利潤也損失了些。上百輛的尼泊爾卡車長龍似地停在蜿蜒的公路旁,都在等著將中國商品滿載而歸。一個月後,尼泊爾就要慶祝他們的新年,所以很多尼泊爾人都來這裏購置年貨。

這裏還住著一些特殊的藏族人,夏爾巴人,幾百年前因為要抵抗尼泊爾人的入侵他們從四川來到這裏。住在靠近尼泊爾邊境的夏爾巴人因為給那些攀登喜馬拉雅山的登山愛好者做向導而聞名,還有那些住在中國境內的大約2000名夏爾巴人都住在山上的木屋裏,他們大多是小商販。為幫助他們改善生活條件,相鄰的一個村被改建為旅遊村:村莊位於一座向南延伸的山峰岩壁上,用木頭和岩石搭建的房屋掩映在綠樹叢中,那裏有蔬菜大棚和風景如畫的梯田。還建有一個遊泳池,今天就有一個拉薩的藏族小夥正在遊泳,他是和他的家人來這裏度假的。當地最為榮耀的是一位99歲的夏爾巴人,她已經有50年的中共黨員黨齡了,每天她都在自家院中升國旗。這個老太太為當地人工作了一輩子,現在孤身一人生活,但是全村的人都來照看她。她曾受贈了一塊在北京天安門使用過的國旗呢絨綢緞,被她視為最珍貴的物品。

8月23日,遠眺珠穆朗瑪峰

從樟木到日喀則470公裏的距離,我們整整花了10個小時才走完,而恰恰是這一段路程,使我們有機會盡情飽覽西藏無以倫比的美景。

離開中尼交界地區綠樹蔥翠的山林,“318國道”開始從2000米的高度不斷向上攀升,很快將我們帶到四五千米的海拔。至此,綠色已難覓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幹巴岩石。但是,隻要是有水的地方就能看到長勢喜人的青稞田和民族風格濃鬱的藏式民宅。這些宅子有的寂寞地獨立於山野之間,有的則聚集在一起形成小小的村落。黎明時分,各家各戶的煙囪開始煙霧繚繞,婦人們汲水做飯,而男人們則趕著山羊、馬匹和犛牛前去放牧。

今天最讓我們感到激動的是在定日縣境內遠遠看到了積雪覆蓋著的珠穆朗瑪峰、洛子峰、卓奧友峰和馬卡魯峰,4位“8000米俱樂部”的成員。因為是清晨,幾座山峰幾乎沒有任何雲霧遮擋,而這在下午和晚上幾乎都是不可能的。此情此景,我該說些什麼呢?置身於一片廣袤而幹枯的草場,遠處幾座世界上最高的雪山將我緊緊環繞,我能夠做的就是沉思與冥想:藏族人民生活在一個悠遠遼闊、與天相接的空間裏,正因為如此,他們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燦爛文化與精神財富。

我們最終不情願地與珠穆朗瑪聖潔的雪峰作別,繼續前行。道路兩旁碧綠的草場上,成群結隊的山羊和犛牛在悠閑地進食;不遠處,幾個藏族的孩子,騎著肥碩的健馬在恣意奔馳。而這些孩子的父母們,反倒是駕駛著摩托車或拖拉機放牧出行。在中國和世界上所有的遊牧民族當中,現代交通工具取代馬匹,似乎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稍具規模的村子裏,我們都可以看到現代建築風格的學校和很多新式的住宅。當然,傳統的元素依然存在,比如掛在門上的犛牛角和白色的牆壁上五顏六色的裝飾圖案。

在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則,一個已經非常現代化的城市,一位剛從西藏大學畜牧專業畢業的藏族大學生,向我們講述了他的夢想:為西藏的牧民服務,但是希望生活在城市裏。看來,藏族的年輕人,也有著對現代社會的愛慕與憧憬!

8月24日,糌粑、藏香和藏毯

西藏人生活中有三樣不可或缺的物品:糌粑,藏香和藏毯。糌粑用以果腹,藏香多用於禱告,而藏毯則主要用來裝飾房間和客廳或安放到馬背上。

由於高海拔和幹燥的氣候,西藏曾經非常少見蔬菜,因此當時主要的食物就是糌粑、酥油茶和風幹的犛牛肉。糌粑由青稞麥炒熟後磨成的麵粉,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捏成小團,主要在早餐和趕路的時候食用。成群結隊的男人或女人在路邊圍坐在爐子前,忙碌地煮茶和準備糌粑以在路途中補充能量,這是我們這幾天看到最多的一個畫麵。24日上午,我們有幸在日喀則附近參觀了一個製作糌粑的水磨坊。磨坊主是一個圓臉的藏族漢子,熱情地邀請我們品嚐他製作的糌粑和風幹的犛牛肉,這真是令人難忘的美味!

至於藏香,既是藏族人捐奉給寺廟的常用供物之一,也是他們在家裏進行禱告時經常要用到的一件物品。在參觀日喀則的一個藏香廠時我們了解到,這個廠生產的藏香由四十餘種草藥,經浸泡、製漿、成條、切割和風幹等工序製成。成品藏香有一種濃烈的芳草香味,令人沉醉。

藏毯顏色豐富,像當地婦女的圍裙一樣常以各式條紋裝飾,或者用獅子、豹子、龍、花等圖案裝飾。在日喀則的剛堅地毯廠,我們看到數十名當地婦女在嫻熟地用手工紡線編製精美的藏毯、斜挎包、羊毛被,馬鞍被等。十世班禪在1988年的時候促成了這家地毯廠的建立,以保護和傳承藏毯編織這項手工傳統並為當地的婦女提供就業機會。因此,在這裏工作的婦女胸前都佩戴著十世班禪的頭像。在車間裏,不時能聽到她們愉快的歌聲。據了解,這家工廠生產出來的藏毯銷往中國內地和國外,特別是歐洲。

在距離日喀則約100公裏的江孜,我們在一處舊西藏的貴族,帕拉族的莊園裏,看到了很多精美的藏毯。這些藏毯平鋪在藏式椅榻上,其多彩的顏色和精美的圖案,與奢華的陶瓷和銀質餐具一起,散發出華美的光彩,彰顯著舊西藏貴族的鋪張與奢靡。與這處居所一條馬路之隔即是農奴的棚屋。與氣勢淩人的豪宅相比,農奴們的住處隻是一圈黑暗而窄小的房子,條件非常惡劣。值得一提的是,隨著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的施行,農奴們被分配到帕拉家族的這座莊園中居住,而他們的後代現在則多居住在莊園附近自建的小樓裏。他們的生活不知道比他們的祖父母們優越了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