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十三年,六歲,他的懵懂之際,就與他的哥哥李清(後改名李瑁)同封為王。
母妃被封貴妃之後就霸寵著後宮,所以父親對他們兄妹幾人都是寵溺有加,因他自小天賦異人,被封那年就熟讀詩詞歌賦,十五歲博古通今,先生說他是難得一遇的奇才,將來必是國之棟梁。母妃聞言,立即將先生訓斥一番,說他言多必失,十日後,先生便再也沒在宮中出現。
父親雖經常誇讚他,但他明白,父親並沒有多少真心,眼裏甚至對他還有些忌諱。他向來沉默寡言,也不似兄長那樣能說會道,更不會阿諛奉承。父親對他的忌諱不無道理,宮中二十幾位皇子,脫穎而出的他必會被群臣拿來與太子作比較,太子是父親親立,說太子擔不起重任就是否認他的抉擇,挑釁他的威嚴。
母妃善於逢迎,豈會不知父親顧忌,本以為成為皇後就能搖動太子之位,不料潘好禮從中攪和,唐玄宗納了他的諫,從此不再提封後一事。
母妃諫言父親,說他已是成童,何不派他鎮守廣陵以磨煉心智。父親很是讚同,一來可以屏除朝上言論,二來能讓他打消異念。便安排長史張宥與他一同南下,協助他處理事務。
起初他覺得父親是多慮,但漸漸的,他領悟到,父親並沒有多慮。
當天煞星把宮中所發生的事書信給他時,他就知道,母妃已開始布局,她聯合楊洄,亦是鹹宜公主的駙馬,先是誣告太子結黨營私,想要謀害她們母子,失敗後,又設計李瑛三人入宮,狀告父親說他們三人穿鐵甲欲謀反,當時李林甫剛接替張九齡之位不久,為了討好奉承母妃,當父親問他如何處理時,他隻答此乃陛下家務事,不是他作為臣子應該幹預的。父親便下決心廢三人為庶人。
但沒想到,李瑛之事後,母妃似變了個人,成天瘋瘋癲癲,屢次說看到他們的鬼魂,竟一病不起。他的第一次回宮,竟是為母妃服喪。
之後李林甫數次勸說父親立李瑁為太子,父親都未采納,而是覺得四哥年長,仁孝恭謹,勤奮好學。遂六月立為太子,改名李亨。
三年間,不良人搜集到李林甫諸多罪狀,適逢父親召他入宮,他便將這些罪證一同攜了去,沒想到途中竟出了差錯。
他剛下揚州時,與鑒真大師熟絡,這日鑒真弟子靈佑書信給他說鑒真正在長安,容睿、普照他們想邀鑒真前往扶桑。他當下先趕去大安國寺,暫且斷了他們的念頭,不料卻將罪證落在寺裏,再回去時,已被掃地僧撿起當垃圾丟在了火爐。
站在梨花樹下,他看了爐子幾眼,心想這也許是注定。
花色潔白,如雪五出,秋末霜葉鮮豔似染。那樹下,有一名女子正抬眼望著他,清澈明亮,對上他冰冷的目光也未曾躲藏,
這樣的女子倒是不多見。
回到宮中,他向父親稟明李林甫所犯之事,父親回答他自有考量,他並不意外。續而問他已到弱冠之年何時納妃。他揖禮,隻答並未有此打算,但會納幾位妾室。
事後得知父親對李林甫隻是小以懲戒,年複一年,李林甫反而越攀越高,大權獨掌,父親也變得沉迷享樂,就連他上的奏折也從不批閱,而李亨身為太子,為保太子之位也不會多加幹涉朝廷。他愈發清楚的認識到,若不再阻止,遭殃的就是百姓。此時正是他的機會,六哥自小與他一起長大,他很清楚六哥為人向來寡欲,他若要改變現狀必定需要他的幫忙,於是暗地讓他幫忙查曆來貪官的資料,讓不良人紛紛出動。
五年轉瞬即逝,李林甫懷恨當年他的舉報,終於說服父親將他召回長安,收回他的兵權。回到府中,送給他的第一個消息就是兄長被父親賜婚,看著屋中幾名女子,最後的那位,蒙著麵紗,雖低著頭,卻讓他覺得似曾相識,當她抬頭的那一刹那,他想起,竟是當日梨花樹下的女子!
桓碩在信中提及陳娘子是楊玄璬的養女,可眼前這陳娘子滿臉怯意,這丫鬟倒是臨危不懼,反倒像是主仆顛倒。他派人去楊玄璬府中打探,卻不料楊玄璬對此事閉口不提,第二****親臨府上,楊玄璬依舊沒有鬆口,他沏了杯茶,端道,“曹參軍,小姐變作丫鬟,丫鬟變作小姐送入本王府中,你有何意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