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啟迪篇——每個人都是第一名(3)(1 / 3)

閱讀點睛:他的成功在於冷靜地麵對失敗,並對失敗進行了反思總結,從中發現了最大一條教訓,那就是他其實根本就沒有弄明白,究竟什麼是滑稽。因此,之後他通過搜集、借閱、觀賞了大量的優秀影片,終於使自己的知識獲得了質的飛躍。失敗是成功途中的指路牌。今天的失敗,正是在給你的昨天指點迷津。隻要善於從失敗中接受教訓,失敗何嚐不是一筆財富。

王中軍:電影界的“巨頭”

佚名

王中軍,1960年出生於北京,華誼影視文化公司總裁。

近些年來,賀歲片異常火爆。那麼,究竟是誰將原本在家守歲的人們吸引進了電影院?是誰帶火了賀歲片市場?有人說是馮小剛,有人說是張藝謀。但業內人士說,真正的人應該是“賀歲片大佬”王中軍——如果沒有他,賀歲片市場也許還是“繈褓中的嬰兒”。

自2003年起,在王中軍的悉心“引導”下,賀歲片早已和年夜飯、春晚一樣,成為人們過年時的一項主要娛樂消遣。不少人甚至這樣說:“過年的時候,如果少了電影院熱鬧的宣傳攻勢,總會覺得少了年味;而少了王氏大片的競爭,這個市場肯定熱鬧不起來”。

“中國電影現在的勢頭很好,而前些年卻不是這樣。‘華誼兄弟’的作用,可能在那個時候顯得更為重要。最起碼,是我們把賀歲片市場做得這麼熱鬧,然後形成了賀歲片這樣一個檔期。”撫今追昔,王中軍言語神態之間,既有輕鬆,也有感慨。

1960年,王中軍出生於北京一個軍人家庭。小時候,父親在野戰軍工作,他就跟著部隊“南征北戰”,不但一點沒覺得累,反而不停地做著美夢: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穿上軍裝,腰板筆直,威風凜凜,那該多好!

到了16歲,王中軍還有幾個月就要初中畢業了。可眼瞅著同在軍隊大院的玩伴們這個當兵,那個入伍,他的心裏也在開始自己的人生規劃。他向父親求助,父親隨口答應下來:“想當兵?給你問問去。”原本以為父親隻是敷衍自己,可王中軍沒有想到,僅僅12個小時後,他就坐上一輛破舊的吉普車,直奔駐紮在河北保定的一個炮團,成為一名偵察兵。

4年後,王中軍從部隊複員。靠著在部隊培養出的一點“業餘愛好”,他進入一家出版社,從事美術設計和攝影工作。可剛“安生”3年,他又辭職下海,承包了一家廣告公司,很快就成為“先富起來的一批人”。但是,王中軍內心那條不安分的“饞蟲”又蠕動起來。這一次,他將眼光投向了國外。

1989年,王中軍站在了美國密歇根州大學的校門前,他給自己定下人生新目標:確保每個學期修滿最低限度的8個學分,其餘時間用來打零工,在5年內賺足10萬美元,然後回國開一個屬於自己的廣告公司。於是,一年的課程被他拖成5年才讀完。事隔多年,王中軍回憶說:“那5年,什麼苦都嚐遍了。”送外賣時,有時一天工作16個小時,回到家必須先休息半個小時,然後才有氣力去洗澡。這樣長時間高強度勞作,讓王中軍看起來蒼老了很多。不過,辛苦總是有收獲的。由於勤奮,王中軍一天最多能掙到100美元。

1994年2月,王中軍終於攢足了10萬美元回國,並與弟弟王中磊一起,創立華誼兄弟廣告公司,走上了艱難的創業之路。“那段時間,我每天都騎著自行車,到了地鐵站就把車一存,然後坐地鐵去上班。”

很快,哥倆做成了第一單大生意——承接中國銀行統一標識的業務。此後,哥倆把生意做得順風順水,從國電公司到中石化,從中國銀行長城卡到華夏銀行華夏卡,各大公司的標識業務以及卡麵設計、標準化推廣,全由王中軍兄弟“一手包辦”。很快,在兩年多時間裏,華誼兄弟廣告公司由一個10萬美元起家的小公司,變成了年銷售額6億元人民幣的廣告“巨頭”,迅速進入中國十大廣告公司行列。

錢掙得足夠多了,精明的王中軍將目光投向影視業,這才是他人生設計圖中的亮點。

1995年歲末,香港著名影星成龍主演的賀歲片《紅番區》,出現在內地電影院的銀幕上,8000萬元的票房讓內地電影從業者們大吃一驚。1997年,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和著名導演馮小剛,借勢推出內地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影片一上映,觀眾如潮。王中軍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密切關注賀歲片市場及其運作。

“我那時才知道,內地人也能拍出這麼好看、搞笑的片子!”事隔十年,回想起自己和弟弟走出影院時的驚喜,王中軍對《甲方乙方》這部電影依然讚不絕口。

從小就對電影充滿期待和向往的王中軍,在受到《甲方乙方》“刺激”後發誓:“如果以後有機會拍電影,一定也要拍這種風格的。”沒有想到的是,兩年後,王中軍就等來了一個大好機會。

1999年,王中軍決定進軍電影業,並且立下雄心壯誌:“要做就做最好!”這一時刻,他想起了兩年前影片結束時字幕上的五個字——“導演馮小剛”。

通過朋友介紹,王中軍終於和馮小剛坐到了一起。記者出於好奇打聽那次見麵的細節,他卻笑而不答,過了許久,才緩緩開口:“當初我倆是不是‘一見鍾情’已經不記得了,不過那時,馮小剛已經很火了,而我還是門外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