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出錢,一個出力。1999年初,王、馮兩人合作的第一部影片《沒完沒了》上映。為了緊扣“新年”這一題材,影片設置了一個圓滿大結局——“病房裏,韓冬(男主角)送走了‘人質’劉小芸(女主角),對著躺在床上失去知覺的姐姐傾訴心聲;窗外,新年禮花放起來了,辭舊迎新的鍾聲敲響了,新世紀到來了!”
這種場麵吸引許多影迷追捧。一時間,各電影院被圍得水泄不通,劇場裏笑聲陣陣。北京大華電影院經理南德山回憶說,那段時間,影院每天能接待觀眾兩千多人次,一周票房收入可高達46萬元,甚至超過當時最火的進口大片《星球大戰》。
如此高額收益讓王中軍看到了賀歲片的前景。“馮小剛的片子噱頭很巧,充滿平民智慧,而且老百姓也喜歡看。”於是,在馮小剛賀歲片尚未形成品牌的時候,王中軍毅然提前“買斷”這株“搖錢樹”,開始著力打造“華誼兄弟”旗下的賀歲片品牌。從2001年起,《大腕》、《手機》、《天下無賊》等,“華誼兄弟”賀歲片在票房市場收益飆升,不斷刷新國產電影的票房紀錄。
“21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這是“華誼兄弟”投拍的電影《天下無賊》中的一句台詞。而在現實生活中,王中軍對此話也有著切身體驗。
王中軍很早就認識到,僅僅依靠馮小剛和他的電影,一定很難滿足觀眾日益挑剔的胃口。於是,他開始網羅更多的大牌明星和大牌導演,從劉嘉玲、關之琳、王姬、吳若甫等著名影星,到馮小剛、張紀中、路學長、陸川等大牌導演,“華誼兄弟”擁有了一支陣容豪華的“電影製作團隊”。在王中軍看來,如此豐富、高端的人才儲備加上雄厚的資本實力,“華誼兄弟”稱雄春節電影市場,自然是水到渠成。
閱讀點睛:路是人走出來的。看完王中軍的故事,我們應該更深刻地認識到,人的一生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隻要為自己規劃好了奮鬥的方向,再為之付出不斷地努力,一定能夠一步步邁向成功。
“梅蘭芳”的成功贏在取舍間
沈黎明
餘少群,影視演員,因出演“青年梅蘭芳”紅遍大江南北。
餘少群1982年出生在武漢,從小喜歡唱歌跳舞,尤其對戲曲感興趣,廣播、電視中一有戲曲節目,就哼哼呀呀跟著學唱。因此,13歲時他報考了武漢藝術學校漢劇專業,立誌要當一名優秀演員。
餘少群人小誌高,入校後不僅上課認真聽講,細心揣摩,課後還刻苦練習,學校的練功房裏常常留下她不知疲倦的身影。寒來暑往,在辛勤汗水的陪伴下,經過6年刻苦學習,2002年,餘少群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進入了武漢漢劇院,圓了演員夢。
由於功底紮實,進漢劇院一年後,餘少群就迎來了事業上的第一個高峰。2004年他因成功主演《玉簪記》,被漢劇藝術大師陳伯華看中,收為“關門弟子”。入門後餘少群在師傅的悉心教授下,表演水平大幅提高,2005年年僅23歲的他就舉辦了個人藝術專場,這在漢劇,乃至全國戲曲演員中都十分罕見的。一時間,鮮花、掌聲向餘少群湧來,他成為漢劇界一顆令人矚目的新星,地位、待遇都節節攀升,在同齡演員中首屈一指。然而誰也沒想到,此時風光無限的餘少群,卻對自己的發展前景產生了憂慮:“漢劇作為地方劇種,影響力不是很大大,甚至比不上黃梅戲、豫劇。作為青年演員,要在這個劇種中有更大的發展,恐怕很難。”思忖再三,餘少群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改學越劇。很快,他在一片挽留聲中,放棄擁有的一切,毅然奔赴上海,踏入了越劇界。
2007年,新版電視劇《紅樓夢》麵向全國選秀,在越劇舞台上已嶄露頭角的餘少群,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馬上報名參加了“賈寶玉”的角逐。由於形象好,戲曲功底深厚,他很快進入五強,且呼聲最高。然而就在此時,餘少群突然接到電影《梅蘭芳》劇組的電話:“陳凱歌導演認為你演青年梅蘭芳比較合適,如果你願意,陳導希望你馬上來麵試!”放下電話,餘少群一陣興奮後很快陷入了沉思:毫無疑問,無論是飾演賈寶玉,還是梅蘭芳,對自己未來的發展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隻是紅樓選秀已接近尾聲,自己獲勝在望,梅蘭芳僅是麵試,結果如何,很難預料。是舍棄眼看到手的賈寶玉,還是去爭取未知的梅蘭芳……
一時間,這成了一道擺在餘少群麵前的難題,等待他的抉擇。
一連大半天,餘少群滿腦子都是賈寶玉、梅蘭芳,梅蘭芳、賈寶玉,當天晚上連飯都沒吃好。一位好友看到餘少群沉悶的神情,問他是不是遇到什麼煩心事了,餘少群便把情況和他說了,好友一聽立即說:“這還用琢磨呀!你為‘賈寶玉’付出了那麼多辛苦,眼看到手了,要舍棄,不是犯傻嗎?”“喔!”餘少群應了一聲,沒再說什麼,他知道,朋友是好意,說的也是實情。
當天晚上,他碾轉反側難以入眠,經過反複思考,最終認為:梅蘭芳是京劇大師,飾演他,肯定離不開戲曲的東西,自己作為一個戲曲演員,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通過劇情,也能把自己台上台下的風采全麵的展現給觀眾,從這個意義上講,飾演梅蘭芳對自己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為了這個機會,舍棄賈寶玉,博一次,值!想到這,餘少群下了決心。親朋好友,以及《紅樓夢》投資方的有關人士知道餘少群的決定後,都表示出極大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