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啟迪篇——每個人都是第一名(3)(3 / 3)

如今,《梅蘭芳》成功上映,餘少群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名滿華夏,而《紅樓夢》才剛剛開始拍攝。不僅如此,通過《梅蘭芳》的拍攝,大碗明星薈萃的海潤公司看好了餘少群的表演才能,與他簽訂了影視表演合約,他已成為蔣雯麗、劉燁、孫儷的同門師弟。並憑借《梅蘭芳》獲得了2009年大上海電影盛宴最佳新人獎、2009年第三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新人獎、2009年第十六屆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新人獎、2009年第十二屆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金鳳凰獎)新人獎、2009年第十三屆電影華表獎優秀新人男演員獎等多個獎項。

毫無疑問,如果餘少群當初沒有舍漢劇學越劇、沒有舍賈寶玉選梅蘭芳,那他能否獲得、何時能獲得今天的成功,很難預料。很多知情人說:“餘少群的成功,是他懂得舍與得,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餘少群自己則說:“我從小就很有主意,很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漫漫人生,需要對“舍”與“得”做出決擇的事情很多,“舍得”不僅是生活中的哲學,也是處世的智慧。人生在世,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很多,這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但是,什麼都想得到則是不可能的。無數實例已經證明,一切成功人士,成功的秘笈之一就是懂得“舍”與“得”的處理。

閱讀點睛:“舍”與“得”的選擇並非易事,尤其那種舍棄經過千辛萬苦即將到手的東西,從零開始為另一個想得到東西去拚搏時的抉擇更不易,它不但需要聰明的智慧,還需要足夠的勇氣。這時“舍”與“得”的抉擇,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一種徹悟,一旦正確做出,必將對一個人的人生軌跡產生巨大影響。

李小龍:珍惜每一分鍾

王國軍

李小龍,原名李振藩,祖籍廣東順德市。一代武術宗師、武術技擊家,功夫影帝、功夫電影的開創者,截拳道創始人。將中國功夫傳播到全世界第一人,打入好萊塢的首位華人。代表作品《青蜂俠》、《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等。

1940年11月27日,李小龍出生於美國聖弗朗西斯科。小時候,他的身體非常瘦弱。父親為了使李小龍體魄強壯,在他7歲時便教其練習太極拳。李小龍在13歲時跟隨名師葉問係統地學習了詠春拳,並在家中設一座木樁,每天對著木樁勤練不輟。此外,他還練過螳螂拳、鶴拳道、洪拳、譚腿、少林拳、戳腳、節拳、等拳種,為後來自創截拳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提高技擊水平,李小龍除了勤習中國拳術外,還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他一邊參加西洋拳訓練班,一邊節省零用錢購買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擊賽紀錄片,從中學習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訓練方法;他還經常參加校內外的拳擊比賽,不斷豐富實戰經驗,赴美深造自創截拳道。

李小龍16歲的一天,他為了替班上的女同學討回公道,對一幫混混大打出手,傷了兩個人,因此被勒令退學,他決定到美國去求學。父親指著他房間裏的大沙包說:“你什麼時候能在一分鍾內把它打破,你就能走。”他驚訝的張大眼睛。

“是的,一分鍾。”父親微笑說,“對別人說也許要用一輩子,但你隻能用一分鍾。因為你與眾不同。”

父親的話他牢牢記在心裏麵。接下來的時間,李小龍開始瘋狂的訓練,因為他知道,他的人生命運,將在一分鍾內決定。

三個月後,父親給他換了一個新沙包,並在一邊按下了秒表。一拳,又一拳,他幾乎使勁了全身的力氣。最後一記重拳,沙子砰的一聲向外傾瀉。

他成功了,18歲那年,他如願以償地來到了舊金山,攻讀哲學心理係。

李小龍在西雅圖的生活相當艱苦,進入大學就讀以後,他除了學習外,把精力都放在研習武術上。他在學校裏組織了一支“中國功夫隊”,經常在校園裏進行訓練和表演,博得了師生們的好評。

李小龍經過精益求精的潛修苦練,使功夫逐漸嫻熟乃至達到更高的境界。其中的“李三腳”、“寸拳”和“勾漏手”更是他的絕招。 李小龍是個多麵手,除了精通各種拳術外,還擅長長棍、短棍和雙節棍等各種器械,並研習氣功和硬功。

李小龍為了宣揚中華武術,在大學2年級期間,租了校園的一個停車場角落,作為武館,掛起了“振藩國術館”的牌子。他邊教邊練,刻苦磨煉,技術大有長進,尤以腿功造詣更為精深。

三十歲,他回到香港,雖然他卓絕的武藝贏得了很多人的一致好評,但在電影屆,他還隻是個新人,他所能做的唯一工作就是跑龍套。

次年三月,好友將李小龍引薦給大導演羅維,羅維早就聽說了他在美國的種種事跡,對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人仰慕已久,有心讓他擔任自己的新電影的男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