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機會篇——生命充滿了意外(2)(2 / 3)

他隻在學校度過兩年而已,全部看完的書,可能隻有他自己的傳記而已。一般的名人傳記都是本人到晚年才寫的,或是去世之後由他人撰寫,但巴林的傳記卻是在他35歲時,就由名作家亞曆山大?伍可特為他動筆完成。

艾文·巴林的處女作“來自晴朗意大利的瑪莉”(Maryfromsun-nyItaly),僅賣得35分,但三年後,“亞曆山大爵士樂團”已一躍而獲得20萬元,這首曲子不但使美國音樂進入一個新紀元,而且也使巴林一夜成名。

當初他將作品拿到有名的百老彙劇院時,曾經被經理以絕對不受歡迎為由而退還給他。但當時的一個名導演——喬治·科漢,卻認為這個作品一定會獲得好評,於是立刻和他簽約,並於1911年,將這首曲子使用於“僧侶的喧囂”一劇中,果然獲得極大的成功,在美國全土都可聽到它的旋律,第一次聽到這首曲子的人,都會馬上被深深地迷住。

1940年,全美音樂鑒賞委員會將該年的最優秀作曲獎頒給艾文?巴林,獲獎的作品是“神佑美國”。這首歌很快地就響遍全國,幾乎成為美國的第二國歌。

巴林寫這首曲子是在第一次大戰期間,但一直到1939年才發表,也就是在發生慕尼黑協定危機時公開於世。主要原因是,在此可能再度爆發世界大戰的時刻,巴林希望這首曲子能夠促進美國國民的團結意識,在必要的時候能采取一致的行動。這首曲子發表之後,又獲得空前的成功,他為避免被人譏為利用國人的愛國心發財,遂將所有的版權稅捐給美國男童子軍及女童子軍。

他第一次聽到“神佑美國”這句話,是出自母親之口,但母親是個不會說英語的猶太人,當她以俄語說出“神佑美國”時,是以極虔誠的口氣說的。當她居住在俄國時,包括她自己、丈夫及6個孩子都受到極度的迫害,因而流亡到安全又自由的美國,在這種背景下,當然會對美國抱著感激的心理。至於艾文?巴林,他對俄國的唯一記憶,就是自家的房子在黑暗中燃燒的情況。

巴林一家在1892年乘船前往美國,他們和一大群人擠在惡臭撲鼻的船艙裏,巴林額頭的傷痕,就是被當時睡在上鋪的男人掉下的小刀弄傷的。

身無分文的這一家人到達美國之後,四個女兒靠編織毛衣賺取微薄的工資,長子則到一家工廠工作,薪水也是少得可憐;父親則偶爾到以猶太人為販賣對象的肉店打工,檢查店中的肉是否都根據猶太教的規定處理;有時候就到猶太教教會的合唱團唱歌賺點零錢。他們一家八口最先是擠在一間陰暗的地下室,後來才搬到紐約貧民區,一個隻有兩間房間的狹窄公寓。雖然過著貧窮困頓的日子,但和當年在俄國的恐懼生活相比,美國這個新世界就猶如天堂一般。因此每當作感謝祈禱時,母親最後都會加一句“神佑美國”。艾文·巴林曾說過:“任何一首歌都不可能無中生有,必定是心中有所感觸地浮現某件事,才能將它化為一首歌。”他所寫的“神佑美國”,正是他對母親所說的各種故事的感觸。

艾文·巴林一生都不曾學過音樂,但在他非常年輕的時候,就已學到在任何一所優秀大學都學不到,或不屑一顧的寶貴技巧,也就是能被大眾接受的作詞、作曲方法。他是在哪裏學得這些東西呢?當他還在巴瓦利街演唱時,有位盲樂師每天都在街上演奏樂器,艾文便牽著他的手從這個街口走到那個街口,並哼著那位樂師所演奏的曲子,而在酒店或餐廳唱歌時,就以這些曲子自編歌詞,並觀察聽眾的反應。

到後來,他不論在餐廳或是在啤酒屋,都是唱自己作的歌曲,曲調及歌詞都是純美國風味的,絲毫未受歐洲階級世界的影響。他受到影響最大的,乃是美國這個新世界的新精神。

閱讀點睛:艾文?巴林雖然沒有受過嚴格的音樂訓練,但憑借著對音樂的特殊感覺,終於成為美國流行樂壇首屈一指的作曲家。與其說艾文?巴林的成名是,倒不如說是他心靈與音樂的突然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