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明:“昏”即暮,“明”即朝。順寒暑:寒暑立晷而占日影,以知氣候變化之理,昏明寒暑,人當順其時,方可不違天道。詳見《漢書·天文誌》。丹道一日之火候,其理與一年之火候同,朝則行陽火以應春夏,暮則行陰符以應秋冬。雖一日晝夜所用,而不違一年寒暑之候。
爻辭:狹義之爻辭,指《周易》六十四卦之爻辭;廣義之爻辭,指《周易》經、傳之語。仁義:為儒家理論的核心思想之一,“仁”有“愛”之義,“義”有“宜”之義。亦有以“仁義”作“陰陽”解者,認為一卦六爻之內有陰、陽,陽則生物,故稱“仁”;陰則成物,故稱“義”,此合於易學理論的“三才”(或“三材”)之說,即所謂天道有陰陽,地道有柔剛,人道有仁義。《周易·係辭》謂:“《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說卦》亦謂:“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
隨時:春、夏陽長陰消,秋、冬陰長陽消;自子至於辰、巳,為陽火之候。自午訖於戌、亥,為陰符之候。順應四時陰陽消長變化之節律,是謂“隨時”。喜怒:喜為陽,怒為陰。在丹道中,為文、武火候;於十二辰中,運其火符,昏明寒暑,仁義喜怒,爻象不得纖毫參差,此謂“隨時發喜怒”。
四時:指一年春、夏、秋、冬四季。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時各有其氣候。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其中,春木、夏火、土旺四季、秋金、冬水,五行有其次序。丹法中,還將金、木、水、火、土“五行”配仁、義、禮、智、信“五常”,具體為木主仁,火主禮,金主義,水主智,土主信。
【譯文】
春生萬物,猶天之行賞;秋殺百草,猶天之行罰。煉丹時,鼎爐中陰陽之氣潛藏飛躍、進退加減,皆隨春生、秋殺之理;其一日晝夜所用之火候,與一年寒暑變化之理亦不相違背。《周易》卦爻六畫之內有陰與陽,陽則生物,故稱“仁”;陰則成物,故稱“義”;在陽則舒,故喜,在陰則斂,故怒。煉丹時,亦有陽文、陰武火候之不同,其與《周易》卦爻辭陰陽、喜怒、生殺之理不異。修煉之士通過順春、夏、秋、冬四時之氣,依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用,則丹道火候方可不失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