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導彈(1)(1 / 2)

美國“民兵”戰略導彈

“民兵”戰略導彈采用一種比“和平保衛者”略小的三級火箭係統,其最新的改進型“民兵-Ⅲ”在1970年開始部署,可以攜帶3個核彈頭。但根據1992年美國簽署的武器控製公約,“民兵”的核彈頭已經減少到1個。

目前在美國的核武器庫當中,大約有500枚“民兵-Ⅲ”洲際彈道導彈。艾裏斯海軍上將稱,今後“和平保衛者”退役,“民兵-Ⅲ”將成為美國唯一的陸基可攜帶核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

美國“和平保衛者”導彈

“和平保衛者”導彈是美國大型固體洲際彈道導彈,導彈代號MGM-118A,原名先進洲際彈道導彈,即MX導彈。

其主承包商是馬丁·馬麗埃塔公司,1971年由戰略空軍司令部提出研製,1973年成立MX導彈計劃局,開展預先研究工作。1976年3月進入方案論證階段,1979年9月開始全麵的工程研製,1983年6月17日作第一次研製性飛行試驗,這類飛行試驗計劃進行了20次。1986年開始部署,先在經過改裝和加固的“民兵Ⅲ”導彈地下井中部署50枚。

MX導彈計劃的總費用達332億美元,每枚導彈的費用約為6637萬美元(1983財政年度的美元值)。

導彈由彈頭和彈體組成。彈頭包括子彈釋入艙、10枚MK21核彈頭和整流罩。彈體分四級,前三級為固體火箭發動機,第四級為液體火箭發動機。導彈采用慣性製導方式。

“和平保衛者”洲際彈道導彈裝載的W-87型核彈頭當量在335000噸,其圓公算偏差值在005海裏,可以說是現今最精確有效的彈頭。它被認為有足夠的能力摧毀任何強化工事目標,包括特別強化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掩體及首長的防護掩體。

蘇聯SS-18洲際彈道導彈

SS-18導彈(北約稱為“撒旦”)是兩級液體燃料慣性製導的重型洲際彈道導彈,從1979年開始裝備部隊執行作戰任務,共發展了6種型號。早期型號(Ⅰ、Ⅱ、Ⅲ型)的SS-18導彈攜帶當量為1800萬~2500萬噸的單彈頭,在1983~1984年間被攜帶10個分導式多彈頭的SS-18Ⅳ型導彈取代。SS-18Ⅳ型導彈從1980年開始部署,到1984年蘇聯共有308枚SS-18Ⅳ型導彈。1988年之後,SS-18Ⅳ型導彈部分被SS-18Ⅴ型導彈代替。

SS-18Ⅴ型導彈也攜帶10個分導式多彈頭,當量和精度比SS-18Ⅳ型導彈有大幅度提高,而且它保持了俄戰略火箭部隊打擊硬目標的能力。俄羅斯境內共有3個SS-18導彈師。

SS-18由於其大當量、高精度和分導式多彈頭的特點,具有很強的打擊硬目標的能力,被認為是世界第一的超遠程打擊武器。

反坦克導彈

法、德“米蘭”反坦克導彈

“米蘭”導彈由法國和德國聯合研製,1963年研製,1974年裝備部隊,是輕型中程第二代反坦克導彈的典型代表。“米蘭”導彈采用目視瞄準、紅外半主動跟蹤、導線傳輸指令製導方式,目前對改進型“米蘭”2進一步改進,將采用串聯戰鬥部,以對付複合裝甲和反應裝甲。改進後的“米蘭”2稱為“米蘭”2T。

目前裝備的主要是改型彈“米蘭2”,裝備近40個國家,曾多次用於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實戰證明十分有效。

“米蘭”的最小轉彎半徑為500米,武器係統的可靠性大於95%,最大射程上的發射速度大於3發/分。“米蘭”在發射前的準備時間小於50秒。

“米蘭”武器係統用於地麵發射時,由兩個人就可以完成發射任務。其中,射手帶一套發射製導裝置,助手攜帶兩發彈藥。該係統用於車載發射時,可將三腳架裝在車頂,也可以裝在車體內,還可以利用MCT炮塔。該係統可用於機載發射,可將其裝在“小羚羊”輕型直升機上。

“米蘭”武器係統經過1983年第一次改進後,MBB公司又為“米蘭”研製了一個雙重戰鬥部。其特點是有個可以伸縮的、保證最有力炸高的長探針,探針前端有一個大於30毫米直徑的空心裝藥裝置。

基型“米蘭”彈徑116毫米,彈重67千克,射程2000米,垂直破鋼甲690毫米。1983年對基型“米蘭”作了改進,戰鬥部直徑由103毫米增至115毫米。該導彈彈長760毫米,彈徑103毫米,係統全重27千克,破甲厚度700毫米,射程25~2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