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導彈(1)(2 / 2)

美國“龍”反坦克導彈

“龍”是美軍1974年裝備的第二代單兵便攜、肩射反坦克導彈,主要用於中距離反坦克,可攻擊坦克、步兵戰車和其他裝甲車輛,也可攻擊野戰工事等目標。

導彈的動力裝置為向後斜置於彈體上的60個小型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彈長746毫米,彈徑114毫米,彈重613千克,破甲厚度500毫米,射程25~1000米,係統全重1347千克。

“龍”導彈由三部分組成:前部為戰鬥部,中部為發動機,後部為控製艙。中部殼體上裝有60個小固體燃料發動機,為導彈提供推力和控製力。導彈的飛行偏差由尾部紅外信號發生器發出,光學跟蹤的紅外測角儀接到信號後,將偏差信號送給導彈上的計算裝置,從而控製小發動機點火以調整導彈的飛行方向。

“龍”導彈射程近、威力小,其改進型“龍2”“龍3”的射程和威力都有大幅度提高。

美國“陶”係列反坦克導彈

“陶”係列導彈是美國陸軍重型反坦克導彈,供車載和直升機載使用,主要用於攻擊坦克、裝甲車輛和火炮陣地等堅固目標,基礎型號為BGM-71,1962年研製,1970年列裝。它是一種光學瞄準、管式發射、紅外跟蹤、導線傳輸指令半主動製導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射程3750米。

全武器係統由筒裝導彈和發射製導裝置組成,彈徑152毫米,彈長1164毫米,彈重18~47千克,空心裝藥戰鬥部垂直破鋼甲600毫米。改“陶”式采用雙錐藥型罩和在戰鬥部前端加長373毫米、可伸縮式雙節炸高棒,垂直破甲威力提高到800毫米。1983年為“陶”2型所取代。“陶”2型戰鬥部直徑由127毫米增大到148毫米,改用540毫米長的三節可伸縮式炸高棒,配用35度的藥型罩,垂直破鋼甲1030毫米。

“陶”2A型是“陶”2的改進型,1983年研製,1987年9月裝備駐歐美軍。“陶”2A型采用串聯戰鬥部,以先導炸藥引爆披掛在坦克上的爆炸反應裝甲,再由後續射流攻擊坦克主裝甲。“陶”2B型采用了兩個爆炸成形彈丸戰鬥部和一個雙模式傳感器裝置。“陶”2B型的攻擊方式為掠飛—攻頂。“陶”基礎型、“陶”2型和“陶”2A型,都曾在海灣戰爭中使用。

30多年來,各型“陶”式反坦克導彈已累計生產了66萬枚,已擴散到44個國家。

美國“海爾法”空對地反坦克導彈

這是美國軍方積極開發的“海爾法”新一代空對地導彈,俗稱“聰明”導彈。“海爾法”導彈是專門為“阿帕奇”武裝直升機而開發的空對地導彈,主要用來對付坦克。和“陶”式導彈的不同之處是,不用導線作有線引導。直升機發射“海爾法”導彈之後,行動不會受到限製,“阿帕奇”直升機可以立刻規避敵人的攻擊。

該彈的引導方式是半主動激光誘導。激光發生器向著目標照射激光,導彈的接收器收到來自目標反射的激光,導彈沿著目標反射的激光飛行攻擊。“海爾法”導彈可以準確地攻擊目標,而且射程達9000米。它成為AH-64“阿帕奇”直升機的主要對地武器。海灣戰爭中,很多伊拉克坦克被“海爾法”導彈摧毀。

巡航導彈

法國“米卡”空對空導彈

“米卡”導彈是法國瑪特拉公司於1981年開始研製的一種先進的中距空對空導彈。該彈於20世紀90年代初投入批量生產,可裝在法國“幻影”2000、英國“海鷂”和瑞典“鷹獅”等歐洲多種先進戰鬥機上使用。

“米卡”導彈的機動性能極佳,其最大過載超過35克。這種導彈采用兩種可互換的導引頭:一種是主動雷達導引頭,另一種是被動紅外導引頭。由於它射程遠,機動性好,製導精度高,既可用於中距攔射,也可用於近距格鬥。“米卡”導彈具有“發射後不管”和多目標攻擊的能力。“米卡”的主動雷達型采用捷聯式慣性係統和主動雷達製導。其主動雷達的探測距離約為20千米。“米卡”的紅外製導型采用紅外成像焦平麵陣列/電荷耦合器件,分辨力高,抗幹擾能力強。其性能優於現役的紅外格鬥導彈。

“米卡”導彈采用正常氣動外形,采用窄長邊條彈翼和後緣呈階梯形的尾翼,呈十字形配置。其尾噴口內裝有4個可大大提高導彈機動性的燃氣偏轉裝置。導彈通過4個與氣動舵聯動的燃氣舵進行方向控製,能使導彈在飛行中自始至終以很高的過載做機動飛行。它具有遠程攔截、中程截擊和近程截擊或空戰等3種作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