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中庸》有一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說明做學問的五個步驟:一、廣泛地學習並吸收知識;二、詳盡細密地查問;三、仔細認真地思考;四、清楚地分辨對與錯、正與誤;五、確切地實踐所學。如果將這句話運用到網絡時代則是廣泛搜集資料,然後篩選資料成為有用的資訊,在心中建立出自己的理解概念,最後付諸行動。這句名言所蘊含的智慧不僅在古代,在現代仍很有助益呢!
成功的信念在人腦中的作用就如鬧鍾,會在你需要時將你喚醒。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出典】
《荀子·勸學》。
【作者簡介】
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名況,戰國時趙人。荀子是繼孔孟之後的儒學大師,也曾周遊列國,獲齊襄王重用.三為稷下學官祭酒,之後繼續至其他國家遊曆,可惜仕途不順。最後他到蘭陵開始講學,李斯與韓非就是他在這段時間收的弟子,於此同時完成了代表作品《荀子》。
《荀子》一書經漢朝劉向校定後共三十二篇。身為儒家的繼承人,荀子的主張並非一味遵循孔孟之說,他主張禮治並提出“性惡說”,與孟子的“性善說”相對立,也因此一直被排除在儒學正統之外,到了清朝才得到合理的重視。荀子作品中有賦十篇,成為漢人辭賦的先河,其文學價值亦不容忽視。
【故事】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騏驥之踞躅,不如駑馬之安步。”說的便是千裏馬徘徊不進,還比不上劣馬一步一步地向前行。所以,天才若是仗恃著自己能力強IQ高,整天對著電視機,日子久了,恐怕也難有長進。但是平凡資質的人若能努力不懈,誰敢說他的成就不會勝過天才呢!這道理人人都懂,就像渾身肌肉的人每天躺著不動,久了令人羨慕的肌肉也會變成一堆肥肉,若想擁有好身材,非勤於運動健身不可。
所以,不論做什麼事都不能拿資質天賦當借口,“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禮記·中庸》)資質若不如人,別人用一分力量能學會的事情,自己就要用百倍的力量去學;別人用十分力量才能成功,自己就得用上千分的力量,如此一樣能達到目標。就算真的認為自己資質比常人低劣,也不需要放棄,反而更該加倍努力。螞蟻雖小,卻能將梁柱蛀出大洞,水滴雖然柔軟,卻能滴穿石頭,千萬不要小看自己而輕易退卻。有句俗話說:“沒有醜女人(男人),隻有懶女人(男人)。”既然那麼多人勤奮努力得到了美麗,多花點力氣當然也能增加能力啊!
當然,說得容易做得難,雖然大家都了解努力是通往成功唯一的捷徑,卻也難免“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就像許多想減肥的人,行為常與想法背道而馳,讓自己餓一整天,上了磅秤之後覺得有成效,便立刻到美食店犒賞自己,難怪會“愈減愈肥”。
唐朝韓愈在《進學解》中也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學業之所以精進在於勤奮努力,之所以荒廢是因為玩樂;德行成就於經常思考反省,敗德則肇因於因循苟且。這句話一樣是勸誡人們要勤勉,不可隻顧著玩樂嬉戲;還要時常反省自己,德行才能夠精進。所以麵對失敗隻能更加鞭策自己,而自我反省是一定要的啦!
偉大的事業不是靠力氣、速度和身體的敏捷完成的,而是靠性格、意誌和知識的力量完成的。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出典】
《荀子·勸學》。
【作者簡介】
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名況,戰國時趙人。荀子是繼孔孟之後的儒學大師,也曾周遊列國,獲齊襄王重用.三為稷下學官祭酒,之後繼續至其他國家遊曆,可惜仕途不順。最後他到蘭陵開始講學,李斯與韓非就是他在這段時間收的弟子,於此同時完成了代表作品《荀子》。
《荀子》一書經漢朝劉向校定後共三十二篇。身為儒家的繼承人,荀子的主張並非一味遵循孔孟之說,他主張禮治並提出“性惡說”,與孟子的“性善說”相對立,也因此一直被排除在儒學正統之外,到了清朝才得到合理的重視。荀子作品中有賦十篇,成為漢人辭賦的先河,其文學價值亦不容忽視。
【故事】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騏驥之踞躅,不如駑馬之安步。”說的便是千裏馬徘徊不進,還比不上劣馬一步一步地向前行。所以,天才若是仗恃著自己能力強IQ高,整天對著電視機,日子久了,恐怕也難有長進。但是平凡資質的人若能努力不懈,誰敢說他的成就不會勝過天才呢!這道理人人都懂,就像渾身肌肉的人每天躺著不動,久了令人羨慕的肌肉也會變成一堆肥肉,若想擁有好身材,非勤於運動健身不可。
所以,不論做什麼事都不能拿資質天賦當借口,“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禮記·中庸》)資質若不如人,別人用一分力量能學會的事情,自己就要用百倍的力量去學;別人用十分力量才能成功,自己就得用上千分的力量,如此一樣能達到目標。就算真的認為自己資質比常人低劣,也不需要放棄,反而更該加倍努力。螞蟻雖小,卻能將梁柱蛀出大洞,水滴雖然柔軟,卻能滴穿石頭,千萬不要小看自己而輕易退卻。有句俗話說:“沒有醜女人(男人),隻有懶女人(男人)。”既然那麼多人勤奮努力得到了美麗,多花點力氣當然也能增加能力啊!
當然,說得容易做得難,雖然大家都了解努力是通往成功唯一的捷徑,卻也難免“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就像許多想減肥的人,行為常與想法背道而馳,讓自己餓一整天,上了磅秤之後覺得有成效,便立刻到美食店犒賞自己,難怪會“愈減愈肥”。
唐朝韓愈在《進學解》中也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學業之所以精進在於勤奮努力,之所以荒廢是因為玩樂;德行成就於經常思考反省,敗德則肇因於因循苟且。這句話一樣是勸誡人們要勤勉,不可隻顧著玩樂嬉戲;還要時常反省自己,德行才能夠精進。所以麵對失敗隻能更加鞭策自己,而自我反省是一定要的啦!
隻有千錘百煉,才能成為好鋼。
此心安處是吾鄉
【出典】
宋·蘇軾[定風波]。
【作者簡介】
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21歲登進士第,早年曾任翰林學士兼侍讀、龍圖閣學士、兵部尚書等職。後期的仕途坎坷,曾因“烏台詩案”入獄,幾死。神宗年間,王安石推行變法,蘇軾因批評新法而入獄,多次遭貶謫,最遠被貶至瓊州(今海南省)。徽宗年間,蘇軾遇赦北歸,病卒於常州,諡文忠。蘇軾學問淵博,仕途雖不得誌,但文學藝術上有極大成就,無論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無一不精,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有詩文集《東坡全集》及詞集《東坡樂府》等。
【故事】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引起東坡的讚歎,一方麵為柔奴的巧於應對,一方麵也為她恬淡自適的胸襟。詩人蘇東坡一生歲月大半在遷謫漂泊中度過,曆經杭州、密州、徐州、黃州等十二州,晚年還被貶到遙遠的海南島,此句詩自是特別能抒發他無限的感觸。
據宋朝吳曾《能改齋漫錄》中的追溯,此詩句最早應源自於白居易的靈感,他的作品曾多次轉化這概念,如《吾土》中有:“身心安處為吾土,豈恨長安與洛陽”;在《出城留別》中出現:“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重題》詩又提到:“心泰身寧是歸處,故鄉可獨在長安”;又《種桃杏》詩還說:“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而這“心安”的概念正是蘇東坡的精神煉金術,他在通判杭州時,寫下《望湖樓醉書》:“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隨遇而安的生活樂趣,即使在他鄉也能安住,異鄉獨特的水光山色也才進得入眼簾。另外《病中遊祖塔院》也有:“因病得閑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詩人自覺到,恬淡自適的心境是對應逆境的萬靈丹,有此妙方即可百病不侵,此一妙喻令人稱絕。
不隻中國詩詞中有許多類似的佳句,日人西鄉隆盛也寫過:“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看來“安心處是吾家”可說是一種普世皆有的人生體悟了。
知識給人重量,成就給人光彩,大多數人隻是看到了光彩,而不去稱量重量。
送君千裏,終有一別
【出典】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一回》。
【作者簡介】
施耐庵,名子安,字耐庵,元末明初,江蘇興化人,生平事跡不詳。或說曾在錢塘做過官,因與當政權貴不合,棄官歸隱,閉門修書。他根據民間流傳宋江起義的故事,寫成長篇小說《水滸傳》。
《水滸傳》由民間傳說關於梁山泊英雄故事敷衍而成。宋史上宋江確有其人,也有聚眾犯軍、招安討賊之事,但《水滸傳》隻取史中的一點一滴,再加以想像,自由創造,並不拘泥於曆史。書中描寫的多是出身寒微的好漢、生龍活虎的英雄,各有各的個性,人物刻畫十分生動。
【故事】
古時因為交通不便,朋友相見不易,分別時往往數裏相送、依依不舍。我們就常在古裝劇上看到眾家英雄屈膝抱拳說:“送君千裏,終有一別,來日相見,後會有期。”如果是書生,還要折柳、贈詩呢,因為“柳”與“留”同音,折柳便有殷勤留別的意思。至於官道旁“十裏一長亭,五裏一短亭”,供旅客休息的亭子,便常被作為餞別之用,也是題詩的好所在。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無咎寫下[朝中措]便說:“短亭楊柳接長亭,攀折贈君行。莫怪尊前無語,大都分外多情。”
廣東洪陽鎮有一座“百裏橋”,並不是說橋長百裏,而是蘊藏著一個送別故事:清康熙年間安定枚任普寧縣知縣,他體察民情,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離任時,百姓依依惜別,相約要百裏送行。安知縣為了不讓百姓辛苦遠送,走出城門到溪邊橋頭,便與百姓道別說:“‘送君千裏,終有一別’,就以此橋當作百裏的界限吧。”以後這座橋就稱為“百裏橋”。
這則故事也讓人聯想到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六回》中意境可相媲美的名句:“千裏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筵席。”就算為餞別設宴搭起長達千裏的長棚,終究還是會有酒闌人散的一刻。“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正說明了有聚便有散,再熱鬧歡樂的聚會也有終了的結局。
關於送別,近代學者梁實秋先生在《雅舍小品·送別》中便說:對於自己真正舍不得離開的人,離別的苦痛最好能避免,所以“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頗能道盡至友間不忍相別的心情,率真而感人。
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
【出典】
晉·劉琨《重贈盧諶》。
【作者簡介】
劉琨(公元271-318年),字越石,中山魏昌人。湣帝時,任大將軍及司空。被石勒所敗,乃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碑,相約共扶晉室。後因嫌隙為段所害。他半生戎馬,思戴晉室,但大勢已去,不可挽回。劉琨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詩人,詩風雄峻而辭有餘悲。著有《劉琨集》、《劉琨別集》,均已散佚,明人輯有《劉越石集》。
【故事】
英雄末路的感傷,史不絕書。一出《霸王別姬》,當被困垓下的西楚霸王項羽,慘然唱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當“精忠報國”的嶽飛慨然悵歎:“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百煉鋼已化為繞指柔,誰能不掩卷歎息。
百煉鋼不一定強過繞指柔,《老子·第七十六章》便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他認為柔弱者比剛強者適於生存,因此,兵強不一定能取勝;樹木高大,反而會遭受砍伐。所以,凡是強大的反居於下位,柔弱的倒是能處在上風。
電影《我的希臘婚禮》(My Big Fat Greek Wedding)片中的那位媽媽,便將老子的這一套“柔弱”哲學巧妙地運用在現代男女關係上,她說:“男人是頭,女人是脖子;脖子往哪彎,頭就往哪拐。”她總是不著痕跡讓頑固的爸爸照她的意思行事,還以為那主意是他自己想出來的,於是皆大歡喜。隻是,麵對媽媽的柔情戰略,不知道爸爸是否偶爾也會像歌者張宇那樣感歎:“都是誓言惹的禍,偏偏似糖如蜜說來最動人,再怎麼心如鋼鐵也成繞指柔。”
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於我們在何處,而在於我們朝著什麼方向走。
合則留,不合則去
【出典】
宋·蘇軾《範增論》。
【作者簡介】
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21歲登進士第,早年曾任翰林學士兼侍讀、龍圖閣學士、兵部尚書等職。後期的仕途坎坷,曾因“烏台詩案”入獄,幾死。神宗年間,王安石推行變法,蘇軾因批評新法而入獄,多次遭貶謫,最遠被貶至瓊州(今海南省)。徽宗年間,蘇軾遇赦北歸,病卒於常州,諡文忠。蘇軾學問淵博,仕途雖不得誌,但文學藝術上有極大成就,無論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無一不精,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有詩文集《東坡全集》及詞集《東坡樂府》等。
【故事】
有句英諺說:“強中自有強中手”(“Dismond cuts dia- mond”)。所謂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在楚漢相爭裏,所見的是一場又一場驚險刺激、“鬥智”的戰局。大多數人都知道忠言逆耳、柔能克剛,卻仍因自己性格上的缺憾,對於雅言,置之不顧,耳聞讒言,就信以為真,曆史上的“西楚霸王”項羽,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當然,範增也有莽撞的地方,在蘇軾的眼裏,“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留侯論》)所以人的情緒若沒有控製得當,往往是引發禍患的導火線,而大勇與小勇的差別,立即見真章。
曆代有不少相關名句或許可以送給抑鬱的範增,例如“有才無不適,行矣莫徒勞”(高適《送柴司戶充劉卿判官之嶺外》),隻要有才幹,不管到哪裏都能表現很好,不必擔心一時的離去!孔子也曾說過:“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在今天若要勸慰在某處不得意的人,也常會說:“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南朝陳·陳叔寶《戲贈沈後》),更何況“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厲害,論逆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宋·謝枋得《與李養吾書》)。這些箴言同時也值得我們思考,常置左右。
行動不一定帶來快樂,而無行動則決無快樂。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出典】
《詩經·衛風·木瓜》。
【作者簡介】
《詩經》是孔門六經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公元前11世紀-前6世紀)約五百多年間的詩歌。它被列入儒家經典之前稱“詩”,可合樂而歌,後來因樂譜失傳,才成為單純的書麵作品。《詩經》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共三百零五篇,描寫從天子到平民的生活、情感,字字珠璣,千古傳誦。
【故事】
據說,在上古時期,當夏日果實成熟的時候,男女在樹林中玩樂,女子將水果拋給看上的男子,對方如果也有意,就解下身上的玉佩作為信物,約為夫婦。看來老祖宗的年代,倒是男女交往開放自由的社會了。收到木瓜、木桃、木李,而回贈以瓊琚、瓊瑤、瓊玖,禮物的價值仿佛不相當,或許正藉以表達對伊人情意的珍惜,視情意的貴重逾於美玉。
《詩經》是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其中有很多男女贈答的名句,像《鄭風·溱洧》:“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描述男女嬉笑相戲謔,臨別時,男子送給女子勺藥香草。《邶風·靜女》:“靜女其孌,貽我彤管。”是說美麗的女子送我紫紅色的嫩茅草(彤管,或說是紅色的筆管)。《陳風·東門之粉》:“視爾如荍,貽我握椒。”荍,是錦葵花。男子見少女如花般美麗,而女子則贈給男士一把花椒。都用了“贈物寄情”的手法,所贈送的多是香花、香草。我們現在仍常以鮮花當作男女之間表達情愛的象征物,看來還真是其來有自呢!
至於現在常用的成語“投桃報李”,出自《詩經·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指朋友間的贈答,禮尚往來回報他人的善意。隻是《木瓜》詩中所回贈的禮物貴重得多,是否有人會揣想作者為贏得伊人芳心而不計成本,就不可知了。
如果我們都去做自己能力做得到的事,我們真會叫自己大吃一驚。
龍遊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出典】
清·蒲鬆齡《醒世詩偈》。
【作者簡介】
蒲鬆齡(公元1640-1715年),清朝山東淄川人,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他生在書香門第,雖熱衷科考,19歲連中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但此後幾十年間,終究不第。他迫於家貧,一麵教書,一麵應考,直到70歲才退休歸來。一生著作豐富,有詩、文、詞、賦、戲曲、俚曲和一些雜著。《聊齋誌異》是他一生的心血結晶,也因這部著作,名傳千古。在他四十歲左右,完成初稿,後經不斷修改增補,有四百三十一篇,是文言小說中的珍品。
書中有的是親見親聞,也有承繼前人題材而加以創造發揮,但絕大多數是記述當時民間和下層文人的故事傳說。他采用鬼狐故事,是為了避免清初嚴酷的文字獄,以抒發對現實政治與社會的不滿。書中塑造一係列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情節曲折離奇,引人入勝,顯然是吸收了六朝傳奇和史傳文學,以超現實的神仙、狐鬼、精魅等角色來反映現狀。全書想像力豐富,故事幻化莫測,境界神異迷奇,成為後世驚悚、鬼怪、奇幻小說與電影的采擷典範。
【故事】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宋·陳元靚《事林廣記·通用警語》),窮人即使居住在繁華的鬧市裏,也無人聞問;而富人即使是住在深山野地裏,都會有人牽親引戚、不辭辛勞前去拜訪。這樣的冷暖人情、炎涼世態,怎不叫人傷心?
為何世上總是錦上添花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少?為何同是天涯淪落人,也少有人願意伸出援手?也許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無法兼顧他人。而好事總是不成雙,壞運卻往往是連連來,這種“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被打頭風”(元·高明《琵琶記·伯喈思家》)的景況,也並非不常見。閩南語中便有:“塗、塗、塗、塗……,九字‘塗’排做夥(排在一起)”,用來形容狼狽不堪的情況,一個“塗”就已經夠狼狽的了,何況九個那麼多呢!
這時候,有些人會做出“打腫臉充胖子”的事,拚命地製造一些假象,來掩飾自己不佳的狀況。對此,宋朝的大文豪蘇軾便不以為然,他在《超然台記》一文開始時便說:“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他相信萬物都有可欣賞的地方,若能從這些小地方得到樂趣,才是最難能可貴。所以.即使處在不利的情勢中,也應該要隨緣自適才好。歐陽修在《伐樹記》中也說:“凡物之幸與不幸,視其處之而已”,萬物的幸與不幸,先天條件與後天環境固然具有決定性的因素,然而更重要的是個人如何自處其中。若能學會由人轉境,而不是被外界事物牽著鼻子走,調整心態與看待事物的角度,泰然處之,也許便能如蘇軾所言:“吾安往而不樂?”
失去金錢的人損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損失極多,失去勇氣的人損失一切。
後記
鑒於本書是麵向廣大中小學生的勵誌性讀物,所以在編輯過程中收錄了許多有關方麵的文章。但由於來源較為複雜,很多文章未能與原作者一一取得聯係,在此謹表歉意;並請作者朋友們盡快與我們取得聯係,以便敬奉稿酬。